
(1).古代谓最原始的物质。《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 汉 班固 《白6*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陈书·高祖纪上》:“肇昔元胎剖判,太素氤氲。”
(2).引申为天地。 三国 魏 曹植 《神龟赋》:“忽万载而不恤,周无疆於太素。”
(3).朴素,质朴。《淮南子·俶真训》:“偃其聪明而抱其太素。” 汉 班固 《幽通赋》:“皓尔太素,曷渝色兮。” 汉 班固 《东都赋》:“昭节俭,示太素,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御。”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服》:“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之六:“被服太素中,何暇问紈綺。”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太素汉语 快速查询。
"太素"是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汉语词典及经典文献角度作如下阐释:
指天地万物形成前最原始、纯粹的物质基础,代表宇宙演化的初级阶段。
《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 此说将宇宙生成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五个阶段,"太素"为物质质性显现的开端。
《白虎通义·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说明太素是形体初具的混沌状态。
(来源:《列子》;《白虎通义》)
本质纯朴
《黄帝内经·素问》:"太素者,质之朴也。" 强调事物未经雕饰的原始本性,如《淮南子》所言"明白太素,无为复朴"。
(来源:《黄帝内经》)
道家哲学意涵
道家将"太素"与"道"的质朴性关联,《云笈七签》 称:"太素者,天道之真性。" 体现返璞归真的思想。
(来源:《云笈七签》)
医学领域
《黄帝内经》以"素"(太素)为名,暗含探究生命本质之意,唐代杨上善所著《黄帝内经太素》即取此义。
(来源:《黄帝内经太素》)
文学意象
汉代班固《东都赋》:"昭节俭,示太素",以"太素"象征淳朴民风,成为崇尚自然的审美符号。
(来源:《文选·东都赋》)
"太素"兼具宇宙论的物质初始态(形质之始)与哲学的本真性(质朴无华)双重内涵,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观、道家思想及审美取向的关键词。
“太素”是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最原始物质
在道家宇宙观中,“太素”代表物质形成的初始阶段,与“太易”“太初”“太始”并称先天五太。《列子·天瑞》提到“太素者,质之始也”, 即宇宙演化到此时,物质(质)开始形成但尚未分离出具体形态,属于“气形质具而未相离”的混沌状态()。
宇宙演化阶段
代指天地
部分文献将“太素”引申为天地初分的状态,如《列子》称其“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
象征朴素
在文学语境中,“太素”常指质朴无华,如班固《东都赋》“昭节俭,示太素”强调去除繁饰、返璞归真()。
“素”本义为白色丝织品(《说文解字》),故“太素”字面可解作“太白”,后引申为纯粹朴素()。
在中医典籍中,“太素”特指《黄帝内经太素》,是现存最早的《内经》分类注释本()。
以上内容综合自《列子》《淮南子》等古籍及权威辞书解释,如需完整文献出处可查看搜索来源。
半路里姻眷杯蛇幻影饼食残生澄源正本冲暗出顶箠辔椎杀黜退村垄房产税防冻负乘致寇复业感言规磨呵会环渎缓声还珠返璧忽地诙謿简册鞯盖菅蒲见天见晚较逐井邑金兰契渴羌老爷们雷令凉意灵扉柳琴戏礼中鸾续买服钱满听缅怀末子南榜年报攀沿迫拶黔庶秦乌升越释褐说戏送饭梼演脱骨换胎洼子武满悟性厦门翔实乡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