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叢生的苔藓。 南唐 李中 《江次維舟登古寺》詩:“輟櫂因過古梵宮,荒涼門逕鎖苔茸。”《新華日報》1942.7.2:“密密叢叢,上下是幾十尺高的大樹枝幹,下面是生滿苔茸的石塊。”
“苔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ái róng,其基本含義指叢生的苔藓,常用于描寫自然環境中密集生長的苔藓類植物。以下是詳細解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形容植物茂盛”,但結合權威文獻(如、4、6)及古詩用例,“苔茸”更精準指向苔藓的叢生狀态,而非泛指所有植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江次維舟登古寺》或《新華日報》1942年的用例。
苔茸一詞可用來形容某物質體表面上的苔藓或絨毛狀物。它常常用來形容植物體表面覆蓋的厚度適中的苔藓、絨毛或細毛。
苔茸的部首是艹(草字頭),總共有8個筆畫。
苔茸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追溯至《楚辭·漁父》中的“苔上茸茸”。在這裡,“苔上茸茸”指的就是船上茂盛的苔藓或絨毛。
苔茸的繁體字為「苔蓉」。
在古時候,苔茸的漢字可以采用不同的寫法,常見的有「苔戎」、「苔榮」和「苔韌」。這些寫法在現代一般已很少使用。
1. 這片石頭上長着苔茸,看上去非常新鮮。
2. 在雨林中,你會發現樹木上滿是苔茸,非常美麗。
苔茸的相關詞彙有:苔藓、絨毛、苔蓉、粉毛。
苔茸的近義詞包括:苔藓、苔蓉、絨毛、細毛。
苔茸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可以根據具體場景來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