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蠶箔。 宋 梅堯臣 《和孫端叟蠶具·蠶薄》:“河上緯蕭人,女歸又織葦,相與為蠶曲,還殊作筠篚。”參見“ 蠶箔 ”。
蠶曲(cán q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農事内涵的詞彙,指代一種傳統養蠶器具。其詳細釋義及來源如下:
詞義解析
"蠶曲"指用葦稈或竹篾編織而成的養蠶器具,呈長方形或圓形淺盤狀,主要用于盛放桑葉供蠶取食及作繭。其名稱源于功能與形态:"蠶"指用途(養蠶),"曲"取"彎曲編織物"之意(《漢語大詞典》,1997年)。
形制特征
傳統蠶曲直徑約1.2米,邊高10-15厘米,以竹篾交錯編織成細密網格,确保透氣性且防止幼蠶墜落(《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蠶業卷》,1991年)。
古籍記載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桑柘》載:"蠶時,須用曲、薄承蠶",其中"曲"即蠶曲的前身,證實其早在公元6世紀已是标準蠶具(中華書局點校本,2015年)。
地域别稱
在江南蠶區亦稱"蠶匾"(太湖流域)、"蠶笪"(珠江三角洲),屬同物異名現象(《中國蠶桑技術手冊》,農業出版社,2000年)。
農諺關聯
"蠶曲無塵,絲白如銀"的諺語,強調器具清潔度對蠶絲質量的影響(《中華農諺輯要》,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
工藝傳承
浙江湖州、江蘇吳江等地仍保留手工編制蠶曲的非遺技藝,采用苦竹經蒸煮、劈篾、編織等12道工序制成(《江南蠶具考》,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12年)。
雖塑料蠶匾已普及,但竹制蠶曲因透氣性佳、不易結露等優勢,仍被高端繭絲産區選用,尤適用于多濕環境的蠶種培育(《現代蠶業科學》,科學出版社,2020年)。
“蠶曲”一詞的含義在不同來源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性較高的資料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高權威性來源)
根據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資料,蠶曲(cán qǔ)指“蠶箔”,即養蠶用的竹制器具。宋代梅堯臣的詩句《和孫端叟蠶具·蠶薄》中曾提到:“相與為蠶曲,還殊作筠篚”,印證了這一用法。
成語含義(低權威性來源争議)
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查字典)稱“蠶曲”為成語,形容“姿态謙卑、屈服讓步”,并關聯《史記》典故。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是現代誤傳或引申義。
其他解釋辨析
最可信的釋義為“蠶箔”,即傳統養蠶工具;其他含義需謹慎對待,可能存在訛傳。
安登保定倍切成紀程式控制陳平笞靳儲藏鉏鶴醇儒辍絕出人下刺紙撮箕釣杆短蕃匠負擯富貴榮華剛烈官年故第顧托衡定橫柯壞微宦室箋詠較短絜長忌褊積翠池極懽激曆積神來轸廊道連鬓胡連繼屢空馬齒徒增滿本房名勝拍擊配套成龍黔庶懃政聚會窮源朔流痊減省識水丑木説媒拉縴遂官台币泰壹傥來物痛下針砭屯雷下臣獻世寶小目蕭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