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俗士的意思、俗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俗士的解释

(1).庸俗不高尚的人。《后汉书·文苑传·刘梁》:“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党,乃著《破羣论》。时之览者,以为‘ 仲尼 作《春秋》,乱臣知惧;今此论之作,俗士岂不愧心。’”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请迴俗士驾,为君谢逋客。”《南史·循吏传·何远》:“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

(2).见识浅陋的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诸葛孔明 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襄阳记》:“ 德操 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记砚》:“或疑是 浑州 吕老 所作,而研首无‘吕’字,其製巧妙,非俗士所能为。”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又有《对楚王问》,自辩所以不见誉于士民众庶之故,先征歌曲,次引鲸凤,以明俗士之不能知圣人。”

(3).未出家的世俗之士。 唐 韩愈 《别盈上人》诗:“山僧爱山出无期,俗士牵俗来何时。”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俗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庸俗不高尚的人
    指品格低俗、缺乏高尚情操的人。例如苏轼在诗句中写道:“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强调俗士的庸俗难以改变。
    来源:《后汉书·文苑传·刘梁》提到“俗士岂不愧心”,暗含对这类人的批判。

  2. 见识浅陋的人
    常用于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的人。如《三国志》注引《襄阳记》提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将俗士与“识时务”的俊杰对比。
    来源:南朝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中亦有“请迴俗士驾”,表达对浅薄者的排斥。

  3. 未出家的世俗之人
    在宗教语境中,特指未脱离凡尘的普通民众。例如唐代韩愈的诗句“俗士牵俗来何时”,以“俗士”与“山僧”形成对比。
    来源:多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世俗与修行的对立。

二、用法特点

三、扩展知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2、5中提到的《后汉书》《三国志》及苏轼、韩愈的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二

《俗士》的意思

《俗士》是一个汉字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思想、行为和品味方面平庸、普通以及世俗化。

拆分部首和笔画

《俗士》由两个部首组成:

《俗士》共有8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形式

《俗士》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它的繁体形式为「俗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俗士》的写法是「塾」。它由两个部首组成:

这个字的意思是指在乡间教学的小学。

例句

1. 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不愿成为一个俗士。

2. 这个年轻人虽然出身贫寒,但他追求卓越,决不做一个俗士。

组词

1. 俗气:形容言行举止庸俗而不雅。

2. 俗套:指陈旧、缺乏创新的方式或说辞。

3. 俗人:指普通人,与高尚的人相对。

近义词

平庸、庸常、凡俗、世俗

反义词

雅士、文士、士人

别人正在浏览...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报刊边都护邴管般若汤才识沧州创举词科电网掉过儿斗篷独沉鹅黄酒蛊菑寒渚黑油油慌急列贿营简服简讯节慨洁正锦川金鎞九府刳松勒面炼金客岭峤论道官率成男室女家庖脍平早铅白青芒屦穷丁秋月寒江乞臧人生何处不相逢入孝出悌死当桃花汛陶心踏灾聤耳通轮徒侣突然袭击土训外巧内嫉万古蟾王尊驭伟大僞命唯唯否否邪虎协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