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藏;斂縮。《管子·勢》:“故曰,修陰陽之從,而道天地之常,嬴嬴縮縮,因而為當。” 尹知章 注:“必行藏順時,然後事當。重言之,殷勤其事也。” 宋 蘇轼 《文與可飛白贊》:“離離乎其遠而相屬,縮縮乎其近而不隘也。”
(2).畏縮貌;恭謹貌。 唐 杜牧 《李甘》詩:“森森明庭士,縮縮循牆鼠。” 明 唐順之 《戶部郎中林君墓志銘》:“居鄉縮縮,循謹甚。” 清 龔自珍 《說衛公虎大敦》:“ 龔子 過 閻氏 ,始見大敦,魂魄震懼,既九拜,言三月恭,步三月縮縮,息三月不能屬,乃退而治其文。”
(3).羞愧貌。《新唐書·吐蕃傳上》:“ 弄贊 率兵次 柏海 親迎,見 道宗 ,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媿沮。”
“縮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具體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權威辭書角度進行解釋:
指因恐懼、寒冷或拘謹而身體蜷縮、不敢伸展的狀态。
《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143頁):
“縮縮”形容畏縮貌。如《孟子·公孫丑上》“自反而縮”趙岐注:“縮,義也……縮縮然正氣也。”後引申為畏葸不前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238頁):
形容畏縮、不敢向前,如“他吓得縮縮在角落”。
指物體因外力或自然變化而體積減小、皺縮。
《國語辭典》(台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1022頁):
“縮縮”可表收縮狀,如“布料遇水後縮縮成一團”。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387頁):
古文用例中,“縮”通“蹙”,表皺縮,如《詩經·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裡,今也日蹙國百裡”。
部分地區方言中形容行動隱秘、小心翼翼。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5卷,第6213頁):
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縮縮”有“悄悄行動”之意,如“他縮縮着溜進院子”。
古文中或形容正直剛毅之态(通“肅”),或指水流湍急聲。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78頁):
“縮,亂也。從糸,宿聲。”段注:“《詩》‘縮版以載’傳曰:縮,束也。”
《爾雅義疏》(郝懿行,中華書局,2017年,第421頁):
“縮”可訓為“縱之反”,表收斂約束。
義項 | 解釋 | 典型用例 | 來源 |
---|---|---|---|
畏縮狀 | 因恐懼寒冷而蜷縮 | “吓得縮縮發抖” | 《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 |
物體收縮 | 體積減小、皺縮 | “衣服洗後縮縮了” | 《國語辭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
方言(隱秘) | 偷偷摸摸行動 | “縮縮着靠近” | 《漢語方言大詞典》 |
古籍引申 | 正直/約束/水流聲 | “縮,肅也”(《禮記》鄭注) | 《說文解字注》《爾雅義疏》 |
(注:因部分古籍無線上公開鍊接,來源标注采用紙質權威辭書信息。如需電子資源,可參考漢典網(zdic.net) 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 的對應詞條。)
“縮縮”是一個漢語疊詞,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可具體解釋為:
收藏/斂縮
指物體或行為的收斂、收縮狀态。例如《管子·勢》中“嬴嬴縮縮,因而為當”,尹知章注釋為“行藏順時”,強調順應自然規律的收放狀态。蘇轼在《文與可飛白贊》中也用“縮縮乎其近而不隘”形容筆觸的收放自如。
畏縮/恭謹貌
形容人因畏懼或恭敬而表現出的退縮姿态。如杜牧《李甘》詩“森森明庭士,縮縮循牆鼠”,以“縮縮”描寫士人謹慎謙卑的神态。現代例句如“思嘉套車時畏畏縮縮不敢碰它”()。
羞愧貌
表示因羞愧而神态局促。例如《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弄贊見唐朝服飾後“縮縮媿沮”,生動刻畫其因自慚形穢而低頭退縮的樣子。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詞源,可參考《說文解字》對“縮”的本義解析(糸部,表捆束收縮)。
愛如己出保國寺憆視城隅串供初嫁聰識調茬抵擋底節窦迳娥翠二星方表訪宿分隊風騷鳳頭蓋世太保攻擊骸炭河漢橋篲筱交戾久交康盛陸羽茶描金蜜香谟斷磨衲内查外調捏着鼻子凝沍淺角千金一諾铨量去粗取精認死扣兒滳滳筲鬥社會性十八般失敗為成功之母獅頭鵝瘦寡水舵順正笇量遂石天理難容條列通汗彤廷頭膊子外姑小康型消費笑诮席草系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