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汗的意思、通汗的詳細解釋
通汗的解釋
使流汗。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二·河砂》:“六月取河砂,烈日暴令極熱,伏坐其中,冷即易之。取熱徹通汗,隨病用藥。”
詞語分解
- 通的解釋 通 ō 設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通風。通天。通氣。通宵。通行。通過。通衢。貫通。四通八達。曲徑通幽。 懂得,徹底明了:通曉。通徹。通今博古。通情達理。 傳達:通令。通訊。通報。通告。通知。通緝。
- 汗的解釋 汗 à 由身體的毛孔排洩出來的液體:汗水。汗流浃背。 出汗,使出汗:汗顔(因羞慚而出汗;泛指慚愧)。汗馬功勞。汗牛充棟。 汗 á 〔可(?)汗〕見“可”。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通汗”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漢語詞彙,尤其在傳統醫學語境中使用較多。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一、 基本釋義
“通汗”指通過發汗的方法,使體内的病邪(如風寒、濕氣等)隨汗液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過程或狀态。其核心在于“通”字,強調汗出通暢、病邪得以外洩的機制。
二、 中醫術語詳解
在中醫理論中,“通汗”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法則(汗法)的具體應用:
- 目的與作用: 主要用于治療外感表證(如感冒初期的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通過服用辛溫解表藥物(如麻黃、桂枝等)或采用其他方法(如熱粥助藥力、溫覆取汗),促使患者適度出汗,以發散在表之邪氣,疏通腠理,調和營衛。
- “通”的含義: 強調汗出過程需順暢、通達。理想的“通汗”是全身微微汗出,持續一段時間,汗後熱退身涼,脈靜身和。這區别于大汗淋漓(易傷津耗氣)或汗出不暢(病邪未除)。
- 治療關鍵: 中醫經典《傷寒論》中指出,“通汗”需掌握分寸,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強調中病即止,避免過汗傷正。
三、 引文示例
-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此段描述了服用桂枝湯後達到“通汗”狀态的方法和标準。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通汗”詞條釋義。
- 《中醫大辭典》(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州中醫藥大學主編) - “汗法”、“解表”等相關條目。
- 《中醫基礎理論》(印會河主編) - 關于汗法的原理與應用。
- 《傷寒論》(張仲景著) - 原文關于發汗方法的經典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通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 tōng hàn ),其核心含義為通過特定方法促使身體流汗,常見于醫學和健康領域。具體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理解
- “通”指疏通、通達,“汗”指汗液,合起來表示通過某種方式讓汗液排出。
- 醫學應用
古代醫書記載,如李時珍《本草綱目》提到通過暴曬加熱河砂,使人坐于其中發汗以治療疾病,稱為“熱徹通汗”。
二、延伸含義
在健康語境中,“通汗”強調通過主動行為(如運動、藥物或物理療法)促進排汗,以達到以下目的:
- 調節體溫:幫助身體散熱。
- 排毒祛濕:中醫認為發汗可排出體内濕氣與毒素。
- 輔助治療:如風寒感冒時通過發汗緩解症狀。
三、使用場景
- 醫療建議:如“風寒感冒初期需通汗”。
- 養生指導:推薦運動或泡腳等溫和方式促進排汗。
四、注意事項
過度發汗可能導緻脫水或電解質失衡,需根據體質調整方法。若需引用古籍原文或具體醫案,可查閱《本草綱目·石二·河砂》。
别人正在浏覽...
巴比松畫派白沒伴宿剝放材知赤野抽紗服裝醇醪餤餅道禁鼎彜第三斷還仿學婦工負關負老攜幼攻錯攻索寡弱歸視孤特鼓柂禾蔈宏陳黃衣呼蛇容易遣蛇難九陌狙猾刻着勞金鲈鲙覼縷門邊框篾折子内蕊排工辟紀撲跌切勑寝興鵲反鸾驚人聲融堅三分鼎足三峽射捍盛裝申孫世婚手疏屬名抒心涕淚交集頽意悟空毋柰相腳頭仙篇小經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