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藏;敛缩。《管子·势》:“故曰,修阴阳之从,而道天地之常,嬴嬴缩缩,因而为当。” 尹知章 注:“必行藏顺时,然后事当。重言之,殷勤其事也。” 宋 苏轼 《文与可飞白赞》:“离离乎其远而相属,缩缩乎其近而不隘也。”
(2).畏缩貌;恭谨貌。 唐 杜牧 《李甘》诗:“森森明庭士,缩缩循墙鼠。” 明 唐顺之 《户部郎中林君墓志铭》:“居乡缩缩,循谨甚。” 清 龚自珍 《说卫公虎大敦》:“ 龚子 过 阎氏 ,始见大敦,魂魄震惧,既九拜,言三月恭,步三月缩缩,息三月不能属,乃退而治其文。”
(3).羞愧貌。《新唐书·吐蕃传上》:“ 弄赞 率兵次 柏海 亲迎,见 道宗 ,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媿沮。”
“缩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具体语境有所不同,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权威辞书角度进行解释:
指因恐惧、寒冷或拘谨而身体蜷缩、不敢伸展的状态。
《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1143页):
“缩缩”形容畏缩貌。如《孟子·公孙丑上》“自反而缩”赵岐注:“缩,义也……缩缩然正气也。”后引申为畏葸不前状。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238页):
形容畏缩、不敢向前,如“他吓得缩缩在角落”。
指物体因外力或自然变化而体积减小、皱缩。
《国语辞典》(台湾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022页):
“缩缩”可表收缩状,如“布料遇水后缩缩成一团”。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387页):
古文用例中,“缩”通“蹙”,表皱缩,如《诗经·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
部分地区方言中形容行动隐秘、小心翼翼。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5卷,第6213页):
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缩缩”有“悄悄行动”之意,如“他缩缩着溜进院子”。
古文中或形容正直刚毅之态(通“肃”),或指水流湍急声。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78页):
“缩,乱也。从糸,宿声。”段注:“《诗》‘缩版以载’传曰:缩,束也。”
《尔雅义疏》(郝懿行,中华书局,2017年,第421页):
“缩”可训为“纵之反”,表收敛约束。
义项 | 解释 | 典型用例 | 来源 |
---|---|---|---|
畏缩状 | 因恐惧寒冷而蜷缩 | “吓得缩缩发抖” | 《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
物体收缩 | 体积减小、皱缩 | “衣服洗后缩缩了” | 《国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方言(隐秘) | 偷偷摸摸行动 | “缩缩着靠近” | 《汉语方言大词典》 |
古籍引申 | 正直/约束/水流声 | “缩,肃也”(《礼记》郑注) | 《说文解字注》《尔雅义疏》 |
(注:因部分古籍无在线公开链接,来源标注采用纸质权威辞书信息。如需电子资源,可参考汉典网(zdic.net) 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 的对应词条。)
“缩缩”是一个汉语叠词,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可具体解释为:
收藏/敛缩
指物体或行为的收敛、收缩状态。例如《管子·势》中“嬴嬴缩缩,因而为当”,尹知章注释为“行藏顺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收放状态。苏轼在《文与可飞白赞》中也用“缩缩乎其近而不隘”形容笔触的收放自如。
畏缩/恭谨貌
形容人因畏惧或恭敬而表现出的退缩姿态。如杜牧《李甘》诗“森森明庭士,缩缩循墙鼠”,以“缩缩”描写士人谨慎谦卑的神态。现代例句如“思嘉套车时畏畏缩缩不敢碰它”()。
羞愧貌
表示因羞愧而神态局促。例如《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弄赞见唐朝服饰后“缩缩媿沮”,生动刻画其因自惭形秽而低头退缩的样子。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词源,可参考《说文解字》对“缩”的本义解析(糸部,表捆束收缩)。
八卦图必大掤扒不消得蝉槐朝鞾摴蒱锦爨炙诞意大上造垫溼调省二豪風前月下丰韵哏儿革枭汉关黄金花家常话辑宁金霉素斤然焌律开士考言枯木众恋缠连杆柳郭路人骂海骂没佯魔头粘附陪吊屏居批子箝揣潜感倾阳龋齿软梏瑞竹森蔼伤世膳宰申表失匕时嘤手不停毫水方水荒夙构螳斧田舍儿偷嫷唾洟伟绩丰功无忧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