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藏;敛缩。《管子·势》:“故曰,修阴阳之从,而道天地之常,嬴嬴缩缩,因而为当。” 尹知章 注:“必行藏顺时,然后事当。重言之,殷勤其事也。” 宋 苏轼 《文与可飞白赞》:“离离乎其远而相属,缩缩乎其近而不隘也。”
(2).畏缩貌;恭谨貌。 唐 杜牧 《李甘》诗:“森森明庭士,缩缩循墙鼠。” 明 唐顺之 《户部郎中林君墓志铭》:“居乡缩缩,循谨甚。” 清 龚自珍 《说卫公虎大敦》:“ 龚子 过 阎氏 ,始见大敦,魂魄震惧,既九拜,言三月恭,步三月缩缩,息三月不能属,乃退而治其文。”
(3).羞愧貌。《新唐书·吐蕃传上》:“ 弄赞 率兵次 柏海 亲迎,见 道宗 ,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媿沮。”
“缩缩”是一个汉语叠词,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可具体解释为:
收藏/敛缩
指物体或行为的收敛、收缩状态。例如《管子·势》中“嬴嬴缩缩,因而为当”,尹知章注释为“行藏顺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收放状态。苏轼在《文与可飞白赞》中也用“缩缩乎其近而不隘”形容笔触的收放自如。
畏缩/恭谨貌
形容人因畏惧或恭敬而表现出的退缩姿态。如杜牧《李甘》诗“森森明庭士,缩缩循墙鼠”,以“缩缩”描写士人谨慎谦卑的神态。现代例句如“思嘉套车时畏畏缩缩不敢碰它”()。
羞愧貌
表示因羞愧而神态局促。例如《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弄赞见唐朝服饰后“缩缩媿沮”,生动刻画其因自惭形秽而低头退缩的样子。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词源,可参考《说文解字》对“缩”的本义解析(糸部,表捆束收缩)。
“缩缩”是一个中文俚语,用来形容人或动物躲起来或收缩身体的动作。通常用在非正式场合,具有一定的幽默色彩。这个词在口语中广泛使用,形象地表达了身体缩小或躲藏起来的意思。
根据《康熙字典》的拆分规则,“缩”字的部首是“缶”,总笔画数为9画。
“缩缩”一词源自方言,最早在中国南方地区流行。它反映了方言活跃变化的特点,逐渐在各地口语中普及起来。
“缩缩”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縮縮」。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虽然没有确切的记录,但可以推测“缩”字的古代写法可能是类似于「彐」加上「缶」的结构。
他看见老师走来,吓得缩缩了一下。
猫咪受到惊吓时常常会缩缩身体。
组词:缩小、缩水、缩手缩脚
近义词:蜷缩、收缩、蜷伏
反义词:张开、伸展、扩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