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論、喧嘩。《墨子·號令》:“圍城之重禁……訟駮言語,及非令也而視敵動移者,斬。” 孫诒讓 間诂引 畢沅 曰:“《説文》雲‘駮,獸如馬。’‘駁,馬色不純。’據此義當為‘駁’。”
“訟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析如下:
拼音為sòng bó,意為“争論、喧嘩”。該詞由“訟”(指争論或訴訟)與“駮”(通“駁”,指反駁、争辯)組合而成,整體強調言語上的激烈争執或嘈雜喧鬧。
《墨子·號令》中提到:“圍城之重禁……訟駮言語,及非令也而視敵動移者,斬。” 此處“訟駮”指在軍事戒嚴期間禁止無意義的争論或喧嘩,違者将受嚴懲,凸顯其負面含義。
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中,用于描述因意見不合引發的激烈争辯或嘈雜場面。
“訟駮”是古代軍事或律法場景中禁止的無謂争執行為,其釋義需結合字形通假與曆史語境理解。
「訟駮」是一個傳統的漢字,它由「訟」和「駮」兩個部分組成。
首先,我們來看「訟」這個字。它的部首是「言」,意味着與言語相關。它的筆畫數是5,按照書寫順序可以分為「丿、〇、㇏、㇐」四個筆畫。「訟」是一個動詞,意為争論或争議。例如,我們可以用「他們為了財産問題而展開了激烈的訟駮」來描述一場法律争議。
接下來,我們來看「駮」這個字。它的部首是「馬」,表示與馬有關。它的筆畫數是13,按照書寫順序可以分為「丿、㇀、㇑、㇔、㇏、丷、㇁、㇊、㇐、㇉、㇌」十一個筆畫。在繁體中,「駮」的寫法為「駁」。這個字用作副詞時,表示否認或推翻。例如,「這個觀點完全駮倒了我們以前的認識」。
「訟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被用來形容許許多多的争議和辯論。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訟駮」的構字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的差異在于一些筆畫的書寫順序與結構。例如,「訟」在古代的寫法為「讠八」,而「駮」在古代的寫法為「岄馬」。
下面是一些關于「訟駮」的例句:
1. 他們鬧得沸沸揚揚,訟駮不休。
2. 在這場辯論中,各方代表展開了激烈的訟駮。
3. 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明确的答案,一直存在着訟駮。
與「訟駮」相關的組詞有:訟案、訟事、訟師。
與「訟駮」近義詞有:争議、争論、辯論。
與「訟駮」反義詞有:和解、一緻、調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