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隨斜 ”。任性胡為。 元 關漢卿 《碧玉箫·失題》曲:“你性隨邪,迷戀不來了;我心癡呆,等到月兒斜。” 元 喬吉 《水仙子·李琬卿》曲:“一篇詞意思便隨斜,千金價恩情莽判賒。”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冥誓》:“不著俺黃泉恨你,你隻駡的俺一句鬼隨邪。” 徐朔方 等校注:“鬼隨邪:鬼促狹。”
“隨邪”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任性胡為、行為不正直或沒有主見,常引申為風流放蕩、不正經的狀态。例如元曲中常用該詞形容人物性格的放浪形骸,如關漢卿《單刀會》中的“暢好是隨邪,吾當酒醉了”。
詞源與演變
文學中的使用
現代適用性
該詞現代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特定方言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
“隨邪”是一個具有曆史感的詞彙,多用于描述缺乏原則或行為放蕩的狀态。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句,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來源。
隨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跟從或追隨邪惡。它指的是跟隨壞人或邪惡勢力,從而做出壞事或參與邪惡的行為。
隨邪的部首是隹(鳥),總共包含12個筆畫。
隨邪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具有貶義。在現代漢字書寫中,一般使用簡體字“隨邪”。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隨邪」。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隨邪的寫法可以有一些變化。它有時候會将部首隹寫成“鳥”,有時候也會将部首隹寫成“韋”。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古代文字的演變和不同字形的使用。
1. 他被那個邪教頭目隨邪,做了許多違法的事情。
2. 那個小孩因為隨邪,逐漸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隨邪可以與其他字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 隨心:隨從自己的心意行事。
- 隨緣:順從自然的變化,不強求。
- 收邪:收拾邪惡勢力。
隨邪的近義詞:跟風、追隨邪惡、跟隨壞人。
隨邪的反義詞:抵制邪惡、追求正義、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