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建立邦國,繼承封邑。《易·師》:“大君有命,開國承家。” 孔穎達 疏:“若其功大,使之開國為諸侯;若其功小,使之承家為卿大夫。”《後漢書·劉瑜傳》:“今中官邪孽,比肩裂土,皆競立胤嗣,繼體傳爵,或乞子疎屬,或買兒市道,殆乖開國承家之義。” 唐 劉知幾 《史通·世家》:“案世家之為義也,豈不以開國承家,世代相續?”
“開國承家”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指建立邦國并繼承封邑,既包含開創基業(開國),也強調延續家族或封地的責任(承家)。該詞多用于描述功勳卓著者被分封諸侯或卿大夫,世代延續地位的情景。
源自《周易·師卦》:“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易》原文或《史通》相關篇章。
《開國承家》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繼承祖先創業的家族,承擔起維護家族榮譽和發展家族事業的責任。
《開國承家》這個詞由三個部分組成:開、國、承。其中,開部的部首是開,國部的部首是囗,承部的部首是扌。總體而言,《開國承家》這個詞的部首是囗扌開。
根據筆畫計算,《開國承家》這個詞的總共有14畫。
《開國承家》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中國,最早出現于《漢書·河南孝義傳》。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開國承家」。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舉個例子,「國」這個字,在古代寫作「囯」。因此,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開國承家》可以寫作「開囯承家」。
他是《開國承家》的後代,一直努力不懈地發展家族事業。
組詞: 開國、國家、國承、承家。
近義詞: 繼承家業、傳承家族、維護家族榮譽。
反義詞: 舍家從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