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先蠶壇的意思、先蠶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先蠶壇的解釋

古代祀 先蠶 的祭壇。《後漢書·禮儀志上》“祠先蠶” 劉昭 注引《漢舊儀》:“先蠶壇高一丈,方二丈,為四出陛,陛廣五尺,在采桑壇之東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先蠶壇是中國古代皇家祭祀蠶神、舉行親蠶禮的專用祭壇,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闡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先蠶壇(xiān cán tán)

詞性:名詞

釋義:

古代帝王祭祀蠶神(又稱“先蠶”)的禮儀建築。“先蠶”指傳說中始教民育蠶的神祇(如嫘祖),壇為露天高台,是皇室舉行“親蠶禮”的核心場所,象征國家對農桑生産的重視。


二、曆史制度與文化内涵

  1. 祭祀對象

    主祭“先蠶神”,曆代尊奉不同:北周以黃帝軒轅氏為先蠶,明清改祀嫘祖(黃帝正妃,傳為養蠶術發明者),體現對農業文明起源的追溯。

  2. 建築規制

    按“天圓地方”理念設計,典型如清代北京先蠶壇(今北海公園内):

    • 方形壇台,四面台階,象征大地;
    • 東南設采桑台、蠶室,暗合“蠶屬東方木德”的五行思想;
    • 整體布局與先農壇東西呼應,形成“男耕女織”的禮制空間。
  3. 親蠶禮儀式

    皇後率嫔妃行祭禮,流程包括:

    • 獻繭奠帛:向先蠶神敬獻絲繭與玉帛;
    • 躬桑采葉:皇後持鈎采桑葉,嫔妃協助,象征勸課農桑;
    • 飼蠶禮成:将桑葉送至蠶室飼蠶,祈願蠶絲豐産。

三、現代遺存與學術價值

現存最完整的先蠶壇位于北京北海公園(清乾隆年間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築群包含壇台、桑園、織室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禮制建築、女性參與國家祭祀制度及絲綢文化史的重要實證。 杭州等地亦有文獻記載的宋代先蠶壇遺址,印證該禮制跨朝代延續性。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先蠶"詞條
  2. 《清史稿·禮志二》:"乾隆九年,建先蠶壇于西苑……皇後躬桑,妃嫔從桑。"
  3. 故宮博物院官網:清代禮制建築專題
  4.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華書局,2018)
  5. 北京市文物局:北海公園先蠶壇保護規劃報告

網絡擴展解釋

先蠶壇是中國古代專門用于祭祀蠶神的祭壇,其名稱與功能體現了傳統農業社會對蠶桑文化的重視。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功能

先蠶壇是古代皇家祭祀先蠶(即蠶神嫘祖)的專用場所。蠶神被視為司掌蠶桑之神,因中國是最早發明種桑養蠶的國家,祭祀活動旨在祈求蠶桑豐收,體現“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結構中對紡織業的重視。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祭祀蠶神的傳統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周禮》記載了皇後“親蠶”儀式。
  2. 北京建壇:
    • 元代始設先蠶壇,明代嘉靖年間初建于安定門外,後因不便遷至西苑(今北海公園東北角)。
    • 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在北海重建,成為九壇八廟之一,現存建築為清代遺存。

三、建築結構

據《後漢書》引《漢舊儀》記載,先蠶壇規格為:

四、祭祀流程

清代每年春季由皇後主持祭祀,包含:

  1. 齋戒:提前三日于紫禁城齋戒。
  2. 親蠶禮:皇後率嫔妃采桑、養蠶,象征“勸課農桑”。
  3. 典禮意義:通過儀式強化“女勤織紅”的社會規範,彰顯皇室對農業生産的重視。

五、現狀

北海先蠶壇現為北海幼兒園使用,未對外開放參觀。其曆史遺存反映了中國古代禮制與蠶桑文化的深度融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建築細節或曆史變遷,可參考《漢典》《北京市政協》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養安步白金龜龍百千般白台邊旁辯事不闌帶參訣大禹定門鬥粟尺布餓火沸波匪盜鳳凰木幹逆高冠博帶歌袴怪險寡與好憎花攢绮簇淨潔精力充沛警透禁女濈濕救困扶危機幄喀啦獠女流隕脈動媚上涅白朋伴烹殺噴漆評選本騎操輕颦丘轲七元人驗儒巾濡肉神骥出枥慎禮使功不如使過視師試水體表網開委策吳闉饷榼縣師閑文邪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