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和。《魏书·赵逸传》:“久之,拜寧朔将军、 赤城 镇将,绥和荒服,十有餘年,百姓安之。” 唐 司空图 《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内则颁宣朝旨,外则镇抚人心,竟用绥和,到今繄赖。” 清 姚莹 《噶玛兰台异记》:“黔首绥和,文身向化。”
“绥和”的汉语词典释义
“绥和”为古汉语复合词,兼具安抚、调和之意。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绥”本义指登车时用以拉手的绳索,引申为安抚、安定,《说文解字》释“绥”为“车中把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安也”;“和”指和谐、协调,《广雅》称“和,谐也”。二者合称,指通过安抚手段达到社会或人际关系的平和状态。
历史语境中的运用
汉代典籍《汉书·王莽传》载“绥和诸侯,四方为纲”,此处“绥和”强调以怀柔政策稳定诸侯关系。唐代孔颖达疏《尚书》时亦用“绥和万邦”,指帝王以德政使诸国归附,体现政治治理中的和谐理念。
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汉语中,“绥和”多用于学术或书面语境,如历史研究、政策分析领域,指代非暴力调解或渐进式改革策略。例如“绥和矛盾”可描述以协商替代对抗的冲突解决方式。
权威文献参考
“绥和”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安和、安抚调和,以下是详细解释:
安和
指通过安抚、调解矛盾,使局势恢复和谐稳定。例如《魏书·赵逸传》中提到绥和荒服,百姓得以安居。
动词用法
也可表示“使……安定和谐”的行为,如唐代司空图《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中“竟用绥和”,指通过政策或行动达成社会平稳。
古代典籍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研究,形容通过调解达成和谐局面。
历史上“绥和”曾为西汉成帝的年号(公元前8年),但此用法与词汇本义无关,需结合语境区分。
“绥和”兼具“安和”的状态与“调和”的行为双重含义,常见于历史文献,强调通过主动干预实现和谐。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魏书》或唐代碑文等来源。
暗面巴巴头柏国北京车站编简弊摋尺椽貂珰顶踵捐糜栋折榱崩分划分疏工架光珠桂糖还辟汉京惶恐滩黄米呼叫昏夺笳愁徦狄家家节楼金簳激声积威稷泽玃猿隽迈苦河夔凤纹枯烂哰哰鍊格留连论诗面计冥遯农具肶脐铺张谦虚勤勩冉冉趋赏劝赏锡石麒麟世俗之见诗作顺手汤沐贪慌忙题壁五任五驭香楼相师相挺羲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