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兀的意思、傲兀的詳細解釋
傲兀的解釋
猶傲岸。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以傲兀無檢者為大度,以惜護節操者為澀少。” 唐 韓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詩:“傲兀坐試席,深叢見孤羆。” 清 趙翼 《連日無蔬菜至平戛買得蘿蔔大喜過望》詩:“平生負傲兀,恃有藜莧腹,咬得菜根斷,頗以鄙食肉。”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四篇:“ 雪芹 至中年,乃至貧居西郊,啜饘粥,但猶傲兀,時復縱酒賦詩,而作《石頭記》蓋亦此際。”
詞語分解
- 傲的解釋 傲 à 自高自大:驕傲。傲岸(形容性格高傲)。傲骨。傲慢(輕視别人,對人沒有禮貌)。傲視。高傲。孤傲。 藐視,不屈:傲然。傲霜鬥雪。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兀的解釋 兀 ù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蜀山兀,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兀然(.高高突起的樣子;.突然;.昏沉無知的樣子)。突兀。 中國元曲中用作發語詞:兀那。兀的(?)(.這,這個;.怎麼,怎的
專業解析
“傲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形容人高傲不屈、特立獨行的神态或性格。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一種超脫世俗、卓然不群的姿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
本義與核心解釋:
- 高傲特立:形容人态度高傲,不隨流俗,性格剛直不屈,有卓然獨立的氣概。常指在困境或世俗壓力下依然保持尊嚴和節操的姿态。
- 來源依據:此釋義是《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的核心解釋。它強調了一種不屈服、不媚俗的精神狀态。
-
詞義分解與引申:
- “傲”:指驕傲、高傲、自負。這裡并非完全貶義,更側重于一種不卑躬屈膝、不輕易妥協的骨氣。
- “兀”:本義指高聳突出,引申為挺拔、特立、不動搖。在此詞中,“兀”強化了“傲”的姿态,使之顯得更加突出、堅定和不可動搖。
- 整體引申:兩字結合,不僅形容外在神态的高傲,更強調内在精神的獨立、堅定和不隨波逐流。常帶有一種在逆境中堅守自我、睥睨世俗的意味。
-
用法與語境:
- 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氣質或神态。
- 常見于描寫文人、志士在特定環境(如困頓、亂世)中表現出的不屈品格。
- 例如:“他雖身處陋巷,卻依然傲兀自持,不為五鬥米折腰。”
- 來源依據:該詞的典型用法在曆代文學作品和人物評述中均有體現,反映了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
出處與例證:
- 該詞較早可見于古代文獻。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句:
“傲兀坐試席,深叢見孤罴。” (《寄崔二十六立之》)
- 此處的“傲兀”生動描繪了詩人(或詩中人物)在考場中高傲不屈、卓然獨立的神态。
- 來源依據:韓愈此詩是“傲兀”一詞的經典用例,被《漢語大詞典》等辭書引用作為書證。
“傲兀”一詞精準地刻畫了一種融合了高傲、獨立、不屈、特立獨行等特質的精神風貌。它超越了簡單的“驕傲”含義,更強調在壓力或逆境中保持尊嚴、堅守原則、不隨俗浮沉的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備受推崇的一種士人風骨。其權威釋義主要參考自《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及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實際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傲兀”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ào wū(部分網頁标注為“ào wù”,但更權威的注音為前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指高傲不屈、倨傲不羁 的性格或态度,與“傲岸”含義相近。形容人在言行中表現出超然獨立、不隨流俗的姿态,常帶有貶義色彩,但也可用于褒義語境中強調氣節。
2.詞源與用法
- 構詞:“傲”表示自大、輕慢,“兀”原指高聳突出,合指性格或行為上的孤高、不妥協。
- 文學引用:
- 唐代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傲兀坐試席,深叢見孤罴”;
- 清代趙翼以“平生負傲兀”自嘲清高性格;
-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形容曹雪芹晚年雖貧猶“傲兀”。
3.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孤傲、桀骜、倨傲。
- 反義詞:謙遜、隨和、恭順。
4.語境延伸
該詞多用于描述文人士大夫或知識分子的氣節,如晉代葛洪《抱樸子》批評“傲兀無檢者”标榜大度,實為失節。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如、4的詳細古文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伴流巴人下裡愎鸷蠶頭刬剔嘲轟赪桐吃飯家夥鉏麑帶圍黕黑誕彌燈品定器滴水成河鬥抟杜陵屋惇惇婦豎高級神經活動貢茗鼓翅谷蠡顧讬紅潤黃環黃祚護耳結加趺坐吉金禁奧禁閨金徽金鱗羁途繼武軍陳铠胄誇绮柳公權倫常滿池嬌密然啟封清靖七政讓居人衆勝天鋭冽銳意三懼稅調俗習天河頭香油帷床霞标綫符小公館恓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