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兀的意思、傲兀的详细解释
傲兀的解释
犹傲岸。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以傲兀无检者为大度,以惜护节操者为涩少。”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傲兀坐试席,深丛见孤羆。” 清 赵翼 《连日无蔬菜至平戛买得萝卜大喜过望》诗:“平生负傲兀,恃有藜莧腹,咬得菜根断,颇以鄙食肉。”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四篇:“ 雪芹 至中年,乃至贫居西郊,啜饘粥,但犹傲兀,时復纵酒赋诗,而作《石头记》盖亦此际。”
词语分解
- 傲的解释 傲 à 自高自大:骄傲。傲岸(形容性格高傲)。傲骨。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傲视。高傲。孤傲。 藐视,不屈:傲然。傲霜斗雪。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兀的解释 兀 ù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蜀山兀,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兀然(.高高突起的样子;.突然;.昏沉无知的样子)。突兀。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兀那。兀的(?)(.这,这个;.怎么,怎的
专业解析
“傲兀”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形容人高傲不屈、特立独行的神态或性格。其核心含义在于强调一种超脱世俗、卓然不群的姿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
本义与核心解释:
- 高傲特立:形容人态度高傲,不随流俗,性格刚直不屈,有卓然独立的气概。常指在困境或世俗压力下依然保持尊严和节操的姿态。
- 来源依据:此释义是《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的核心解释。它强调了一种不屈服、不媚俗的精神状态。
-
词义分解与引申:
- “傲”:指骄傲、高傲、自负。这里并非完全贬义,更侧重于一种不卑躬屈膝、不轻易妥协的骨气。
- “兀”:本义指高耸突出,引申为挺拔、特立、不动摇。在此词中,“兀”强化了“傲”的姿态,使之显得更加突出、坚定和不可动摇。
- 整体引申:两字结合,不仅形容外在神态的高傲,更强调内在精神的独立、坚定和不随波逐流。常带有一种在逆境中坚守自我、睥睨世俗的意味。
-
用法与语境:
- 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气质或神态。
- 常见于描写文人、志士在特定环境(如困顿、乱世)中表现出的不屈品格。
- 例如:“他虽身处陋巷,却依然傲兀自持,不为五斗米折腰。”
- 来源依据:该词的典型用法在历代文学作品和人物评述中均有体现,反映了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
出处与例证:
- 该词较早可见于古代文献。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
“傲兀坐试席,深丛见孤罴。” (《寄崔二十六立之》)
- 此处的“傲兀”生动描绘了诗人(或诗中人物)在考场中高傲不屈、卓然独立的神态。
- 来源依据:韩愈此诗是“傲兀”一词的经典用例,被《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引用作为书证。
“傲兀”一词精准地刻画了一种融合了高傲、独立、不屈、特立独行等特质的精神风貌。它超越了简单的“骄傲”含义,更强调在压力或逆境中保持尊严、坚守原则、不随俗浮沉的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一种士人风骨。其权威释义主要参考自《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实际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傲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ào wū(部分网页标注为“ào wù”,但更权威的注音为前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指高傲不屈、倨傲不羁 的性格或态度,与“傲岸”含义相近。形容人在言行中表现出超然独立、不随流俗的姿态,常带有贬义色彩,但也可用于褒义语境中强调气节。
2.词源与用法
- 构词:“傲”表示自大、轻慢,“兀”原指高耸突出,合指性格或行为上的孤高、不妥协。
- 文学引用:
- 唐代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傲兀坐试席,深丛见孤罴”;
- 清代赵翼以“平生负傲兀”自嘲清高性格;
-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形容曹雪芹晚年虽贫犹“傲兀”。
3.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孤傲、桀骜、倨傲。
- 反义词:谦逊、随和、恭顺。
4.语境延伸
该词多用于描述文人士大夫或知识分子的气节,如晋代葛洪《抱朴子》批评“傲兀无检者”标榜大度,实为失节。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如、4的详细古文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半瓶子醋跋涉碧晕拨车不恇草测禅床赐札辏拢登建堆阜度计芳丛放官方天戟翻越焚修官守果行号舍宏敞怀居荒陬画片箭窗江稻奖章交杯盏矫世励俗解手籍躝絶路峻除餽岁蜡屐领挈门彩莫展一筹年高德勋鸟尽弓藏盘积固畜朴戆普测戕虐齐奋祈梦三才箭三燕省事三沈酗矢日太仓天气听取同义歪惫王乔屦玩习汙迹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