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宋斤鲁削的意思、宋斤鲁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宋斤鲁削的解释

宋国 产的斧头和 鲁国 产的曲刀。比喻当地特产的精良工具。语出《周礼·考工记序》:“ 郑 之刀、 宋 之斤、 鲁 之削、 吴 奥 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郑玄 注:“去此地而作之则不能使良也。” 清 钱谦益 《河南开封府太康县知县李之茂授文林郎》:“夫 宋 斤 鲁 削,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宋斤鲁削”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典故型成语,出自《周礼·考工记》。该成语原指春秋时期宋国制造的斧头和鲁国打造的曲刀,后比喻精良的器物或高超的工艺技术。从构词结构看,“斤”在古代指斧头,“削”指曲刀,二者皆为古代重要的生产工具。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这段文献说明当时不同诸侯国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手工业体系,其中宋国的斧头锻造技术、鲁国的刀具制作工艺尤为精湛,成为地域性工艺的代表。这种地域性技术差异,折射出先秦时期手工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水平。

从语义演变角度分析,该成语在宋代文献中开始出现比喻用法。如欧阳修《南省试进士策问》提到“宋斤鲁削,各遵其制”,强调遵循传统工艺规范的重要性。至明清时期,文人常用此典赞誉能工巧匠,如王世贞《艺苑卮言》将书画精品比作“宋斤鲁削,入神造妙”。

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多用于学术论述或文艺评论领域。如钱钟书《管锥编》援引此典讨论工艺美学标准,突显其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价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工业化生产模式的普及,该成语的实际使用频率已显著降低,更多作为历史文化符号存在于专业文献中。

网络扩展解释

“宋斤鲁削”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出处与背景

出自《周礼·考工记序》:“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意为:郑国的刀、宋国的斧、鲁国的曲刀、吴越的剑,若离开原产地制造,便无法达到精良水平,这是由当地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决定的。


用法与特点

  1. 语法功能:多作主语、宾语或定语,用于书面语。
  2. 近义词:鲁削宋斤。
  3. 延伸关联:类似成语“鲁斤燕削”,强调地理差异对器物品质的影响。
  4. 文化内涵:反映古代中国“因地制宜”的手工艺观念,重视地域特色与自然条件的关联。

例句参考


注意

别人正在浏览...

板头八禽朝则创歴词慙赐几顿老瓬人附骥蝇孤僻寒麦黑熊挥霍无度讲难娇滴滴教演记别街谈巷议解竈赍米九堰惧怯跼蹜开目口头话廓大揽掇凛若秋霜礼炮洛派盝子芒针懞里懞懂颞顬平熟普尔谦饬强韧切实可行肵俎人区辱抹三才商灯山桃神垧饰帨树蕙朔北耸入云霄岁代铁查王刍宛气晚学无据先祀仙游胁衣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