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仪的意思、祀仪的详细解释
祀仪的解释
祭祀的程式。《后汉书·祭祀志下》:“时寇贼未夷,方务征伐,祀仪未设。”
词语分解
- 祀的解释 祀 ì 祭:祭祀。祀天。祀祖。 中国殷代指年:十有三祀。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编号:
- 仪的解释 仪 (儀) í 人的外表或举动:仪态。仪表。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仪式。仪仗。司仪。 礼物:贺仪。谢仪。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仪器。 法制,准则:仪刑。“设仪立
网络扩展解释
“祀仪”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ì yí,其核心含义指祭祀的仪式或程式。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与构成
- 字义拆分:由“祀”和“仪”组成。
- 祀:指祭祀祖先或神灵的行为,殷商时期也特指“年”(如“十有三祀”)。
- 仪:指仪式、礼节或规范化的程序。
- 整体含义:指祭祀活动中遵循的特定流程和礼仪规范,强调庄重性与仪式感。
二、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
- 起源:根植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祭祀被视为与祖先、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
- 文献记载:如《后汉书·祭祀志下》提到“祀仪未设”,反映古代因战乱等特殊情况可能暂停祭祀仪式。
- 文化意义:通过献祭、祈福等环节表达敬意与祈求,维系社会伦理秩序。
三、使用场景与延伸
- 传统祭祀:如祭天、祭祖、祭孔等,需严格遵循祀仪程序。
- 庄重仪式:可泛指其他隆重典礼,如蒙古族的敖包祭祀。
- 现代应用:部分传统祀仪演变为文化遗产或民俗活动,如戏剧化的祭祀表演。
四、相关文献与示例
- 例句:
- “《后汉书》记载‘祀仪未设’,反映当时祭祀礼制的缺失。”
- “敖包祀仪是蒙古族延续至今的重要传统。”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祭祀程式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后汉书》等古籍或相关民俗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祀仪:
祀仪,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用来向神灵祭祀和祈求祝福。同时,它也可以指代一切与祭祀仪式相关的礼仪和规矩。
拆分部首和笔画:
《祀仪》这个词可以拆分成2个部首,分别是“礻”和“义”。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来源:
《祀仪》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祭祀活动。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来崇拜自然、尊敬祖先,并期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繁体:
《祀儀》是《祀仪》的繁体字形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作《祀仪》的汉字有时会略有不同,例如,有时会把“祀”写作“禩”,而“仪”则保持不变。
例句:
1. 在春季,我们家族会举行一场隆重的祀仪来祭祀我们的先祖。
2. 古代帝王常常会亲自主持重要的祀仪仪式。
3. 这个庙宇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祀仪,吸引了许多信徒前来参拜。
组词:
1. 祀告:指祭祀仪式中向神灵祈祷并表达敬意。
2. 祀神:指举行祭祀仪式,向神灵祭祀供奉。
3. 仪式: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的一种形式化的活动。
4. 祈福:指祈求神灵给予好运和祝福。
近义词:
祭祀、祭拜、奉祀、祀典
反义词:
不祭祀、不崇拜、不供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