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寺省的意思、寺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寺省的解释

古时中央行政机构“省”和“寺”的合称。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使寺省之规,剥床至足;公卿之嗣,怀安败名。”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太冬烘》:“ 成都 詹 某为諫官,以 安国 尝建言移寺省,上章击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寺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指代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核心行政机构体系。其含义需从"寺"与"省"各自的源流及组合后的历史语境来理解:

  1. 核心含义 "寺省"并非指单一机构,而是对中央重要官署的总称或泛称,尤其盛行于唐代及以前。它代表了封建王朝中央行政、司法、监察等核心权力机关的组合。其功能涵盖国家政务处理、律令执行、文书运转等中枢管理职责。

  2. 分字解析

    • 寺 (sì):
      • 本义指官署、官舍。《说文解字》释为"廷也",即官府办公的处所。
      • 秦汉时期,"寺"是九卿(如太常寺、光禄寺、大理寺等)官署的专称,负责皇室、礼仪、司法等具体事务。这些机构直接服务于皇帝和朝廷运转。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寺"字条释义;《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寺"字条释义。
    • 省 (shěng):
      • 本义指禁中、宫禁之地,后引申为设在宫禁中的中央政府机构。
      •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核心的中央行政体系(即"三省制"),负责决策、审议、执行国家最高政令。隋唐时期三省制臻于完善,"省"成为最高行政中枢的代称。
      • 来源参考:《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省"字条释义;《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三省"条目。
  3. 复合词“寺省”的历史语境

    • "寺省"一词将代表具体事务部门的"寺"(九卿系统遗存)与代表行政中枢的"省"(三省系统)并列,泛指中央朝廷的所有重要官署。
    • 常见于汉唐史籍文献中,用于描述官员任职于中央机构(如"供职寺省")、朝廷颁布政令(如"寺省奉行")或指代整个官僚体系。
    • 来源参考:《通典》(杜佑撰)职官典相关记载;《唐六典》(李林甫等撰)对唐代中央官制的系统描述。
  4. 现代认知与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寺省"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用于研究、描述古代(特别是隋唐以前及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官制历史或阅读古典文献时。
    • 现代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一般不单列"寺省"词条,因其已非现代常用词汇。理解它需要回溯"寺"与"省"的古义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组合意义。
    • 来源说明:现代标准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未收录该词条,其释义需依据古代汉语词典、历史文献及制度史研究。

"寺省"是古代中国(尤指汉唐时期)对中央核心行政与事务性官署的总称,它融合了"寺"(原九卿官署)和"省"(中枢决策行政机构)两类重要政府机关的概念,代表了封建王朝中央政府的主体架构。该词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关键词汇之一。

网络扩展解释

“寺省”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合称,具体指“省”和“寺”两类官署的统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构成

  1. 基本含义
    寺省是“省”和“寺”两类中央机构的合称。其中:

    • 省:如尚书省、门下省等,属核心决策机构;
    • 寺:如太常寺、大理寺等,属执行具体事务的部门。
  2. 职能差异

    • “省”多负责政令制定与审议,如唐代三省制中的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审核;
    • “寺”则主管专项事务,如大理寺司法、太常寺礼仪。

二、历史背景

三、常见误解辨析

部分资料误将“寺”解释为宗教场所(如),实则为官署名。例如“大理寺”为司法机构,与佛教寺庙无关,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

四、总结

“寺省”体现了古代中央集权下行政分工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官制史的关键概念。其合称形式常见于宋、清文献,用于指代朝廷核心管理机构。

别人正在浏览...

骜杰北山熛薰篦头铺泊栢草芥人命插身传风促销策略點看负檐观睄盬恶还屦花牋毁刺晦惑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交货徼荣挢引稽殆戒诲金谷酒经营擘划究毕狙犷筷子莲花界连月立场领襘流离遇合没精打采煤尾面谩腹诽撚钱匿避拗律朴率前妇器贿黥军楸局秋莲让让任重才轻软剂沙淋神不知鬼不觉申状熟语岁雄陶家菊贴配廷吏外部矛盾微劳文身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