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渟的意思、膏渟的詳細解釋
膏渟的解釋
如膏的止水;水靜止如膏。 唐 柳宗元 《遊黃溪記》:“黛蓄膏渟,來若白虹。” 明 李東陽 《蒙岩賦》:“或觸恠石以迴薄兮,曾不少行而又淹;復膏渟而黛蓄兮,奫淪汩潏,下6*注乎清冷之潭。”
詞語分解
- 膏的解釋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細糧)。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澤(a.滋潤作物的及時雨;b.喻給予恩惠)。 中醫指心尖脂肪,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車軸或機械上:膏油。 把毛筆蘸上墨汁在硯台邊上掭:膏筆。膏墨。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渟的解釋 渟 í 水積聚而不流動:“禹鑿龍門,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決渟水,緻之海。” (水)深:崇渟。 渟 ī 古同“汀”,水邊平地。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膏渟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膏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水靜止如膏的狀态,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gāo tíng
- 含義:指如膏脂般靜止的水,形容水面平靜、停滞不流動的狀态。
出處與例句
- 唐代柳宗元《遊黃溪記》中寫道:“黛蓄膏渟,來若白虹。”此處以“膏渇”描繪潭水深邃且凝滞的景象,突出自然景色的靜谧之美。
- 明代李東陽《蒙岩賦》中亦有“復膏渟而黛蓄兮”的描寫,進一步以該詞表現水體的沉靜特質。
用法與特點
- 語境:多用于古文或詩詞中,帶有文學化表達色彩,現代漢語較少使用。
- 搭配:常與“黛蓄”(形容深青色的水積存)連用,強化對水體顔色與狀态的刻畫。
補充說明
該詞通過比喻(靜止如膏)生動呈現了水的形态,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其意境,多指向自然景觀的幽深或靜谧特性。
如需進一步分析相關例句或文學背景,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膏渟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富有養分的液體或油脂。它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水、官。根據筆畫的計算,膏渟一共有13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大司寇》一書中。在繁體字中,膏渟的寫法保持不變。在古時候,膏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現代使用的寫法已經相對固定了。
以下是膏渟的例句:
1. 她每天用膏渟輕輕地塗抹在臉上,讓皮膚更加滋潤。
2. 這種草藥可以制成膏渟,用于治療傷口。
一些與膏渟相關的詞彙有:膏藥、膏方、膏狀、渟灘等。
與膏渟意思相似的詞彙有:油脂、潤滑劑、潤膚霜等。
與膏渟意思相反的詞彙有:幹燥、吸收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