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色昏黃。指天色已晚。 唐 王勃 《采蓮賦》:“悲時暮,愁日曛。” 唐 杜甫 《信行遠修水筒》詩:“日曛驚未餐,貌赤愧相對。” 宋 曾鞏 《答葛蘊》詩:“朝吟忘日昃,暮吟忘日曛。”
根據漢典的權威解釋,“日曛”是由“日”和“曛”組合而成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曛”本義指日落時的餘光(),如清代王賓詩句“一帶斜曛歸路”中的“斜曛”即描繪晚霞餘晖。與“日”組合後,“日曛”特指太陽西沉時的景象,既可表示夕陽的餘晖,也可代指黃昏時段。例如清代張實居詩句“一枕高眠到日曛”中,“日曛”即指黃昏時分。
二、文學意蘊 在古代詩詞中,“日曛”常被用來營造蒼茫、遲暮的意境,如與“暮”“黃”等字組合(如“曛黃”“曛暮”)時,更強化了天色漸暗、時光流逝的視覺與情感氛圍。這種用法使“日曛”成為文人墨客表達黃昏意象的經典詞彙。
《日曛》在漢語中是一個古代詞語,表示太陽落山時天色漸暗、陰雲逐漸密布的景象,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夕陽西下、天色黃昏”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日曛》的拆分部首是“曰”和“曰”,部首是“日”,共4個筆畫。
《日曛》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的過程中。據推測,它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正式收錄于《康熙字典》。在繁體字中,日曛的字形為「曛」。
古時候,漢字寫法都是以手寫為主,相對于現代字體規範,存在一些差異。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以找到一些關于《日曛》的文獻、石碑等,這些文獻和碑刻中所展示的字體給我們提供了古代漢字的寫法參考。
1. 天色漸晚,日曛時,整個山谷被金色的餘輝照得如同仙境一般。
2. 那天日曛的時候,空氣中彌漫了濃郁的橘黃色,仿佛整個世界都被染上了溫暖的色彩。
拆分部首為“日”的漢字有很多,可以組成不同的詞彙,如日出(太陽升起)、日落(太陽落山)、日光(太陽光)、日食(太陽被月亮遮擋)等。
日曛的近義詞有黃昏、夕陽、傍晚等。
日曛的反義詞是日出,表示太陽升起或者天亮的情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