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敦圉的意思、敦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敦圉的解釋

盛怒貌。《文選·揚雄<甘泉賦>》:“蛟龍連蜷於東厓兮,白6*虎敦圉乎 崑崙 。” 李善 注:“敦圉,盛怒貌。”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敦圉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敦圉是古代漢語中形容雲氣厚重盤旋狀态的專有名詞,屬天文氣象術語。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雲氣郁積、厚重盤繞之貌。《史記·天官書》記載:“敦圉,雲如穹窿而盤桓也”,強調其形态如穹頂般籠罩且回旋不散的特征。此詞多用于描述天象中雲層密布、氣勢沉厚的景象,隱含“積聚不散”的動态意象 。

二、文獻溯源與權威解析

  1. 《史記·天官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首見“敦圉”一詞,将其歸類于天文星占體系,用以描述特定雲氣形态,反映古人觀測天象的精細化表達 。

  2.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敦厚盤旋貌。形容雲氣郁積”,并援引《史記》原文佐證,明确其詞義的曆史延續性 。

  3. 王力《古代漢語》

    在論及天文詞彙時指出,“敦圉”屬秦漢時期典型的天文術語,與“蓬勃”“輪囷”等詞并列,體現早期漢語對自然現象的具象化描摹 。

三、語義演變與文化關聯

“敦”取厚重、積聚之義(《說文解字》:“敦,厚也”);“圉”通“圄”,表環繞、禁閉(《爾雅·釋言》:“圉,禁也”)。二字複合後,既狀雲氣之濃密,亦暗含“被籠罩”的空間壓迫感,常見于古籍中象征兵災或異兆的天象記載,如《漢書·天文志》引申為“戰氣敦圉”的占驗表述 。

四、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古典天文、文獻學或古代文學的專業領域。需注意其與“敦圄”(指牢獄)等形近詞的語義區分 。


參考資料

  1. 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
  2.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3. 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中華書局,2018年。

網絡擴展解釋

“敦圉”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漢代文學作品。根據《文選·揚雄〈甘泉賦〉》中的記載,該詞被解釋為“盛怒貌”,即形容人或事物處于強烈憤怒的狀态。

具體解析:

  1. 詞義
    “敦圉”由“敦”和“圉”二字組合而成。

    • “敦”在古漢語中有厚重、聚集之意,可引申為情緒或力量的集中爆發;
    • “圉”本義為養馬或邊疆,但在特定語境中可能與“禦”(抵禦)通假,此處或強調一種蓄勢待發的狀态。
      組合後整體形容憤怒情緒的高漲,類似現代漢語中“怒不可遏”的意象。
  2. 出處與用法
    該詞見于揚雄的《甘泉賦》,原文為:“蛟龍連蜷於東厓兮,白虎敦圉乎崑崙。”此句通過“白虎敦圉”的描寫,以拟人手法表現神獸白虎在昆侖山威嚴憤怒的姿态,烘托出雄渾壯闊的意境。

  3. 延伸說明

    • 由于“敦圉”使用場景極少,現代漢語中幾乎不再出現,屬于典型的古文詞彙。
    • 李善(唐代學者)在《文選注》中明确标注其含義,但具體語源仍有争議,可能與楚地方言或漢賦特有的造詞習慣相關。

建議: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或結合揚雄其他賦作分析其用詞風格。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姐白棒百戰不殆八景筆底下博映布幕采榮籌維從省服惔怕倒口子燈事砥勵多個二灘水電站樊亂紛梗伏虎負期皯黴涵潤黑裘哄犯鴻羅寰域蕙若護心欄甲長簡稽監試教禁缙紳便覽金粟如來九千歲空心大老官口角炎枯渴坤旦壘栅林茂驎虞龍攀鳳附論昏買奸茂範秘苑難得七公慶戴窮鞫辁輪全譬四實堂唱鐵券晚莫威獄小虢小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