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管有关土地人民的事务。《国语·楚语下》:“ 顓頊 受之,乃命南正 重 司天以属神,命火正 黎 司地以属民,使復旧常,无相侵瀆,是谓絶地天通。” 韦昭 注:“司,主也。”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我大 周 之创业也,南正司天,北正司地。”
“司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掌管与土地、人民相关的事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司地”中的“司”指主管、掌管,“地”则涵盖土地及民生事务。该词常用于描述古代官职或职责,强调对土地资源、户籍赋税等行政事务的管理。
最早见于《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司地”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分职”的政治理念,将神权与民权分离,推动社会治理的专业化。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不同朝代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国语》、北周文献等来源。
《司地》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管理土地,掌管地政。
《司地》的部首是「白」,共有10个笔画。
《司地》是由两个独立的汉字组合而成。其中,「司」是古文字,本义为掌管、管理,用于指掌管某一事物的职位或机构;「地」本义为土地。因此,《司地》的意思是负责土地管理的职位或机构。
《司地》的繁体字为「司地」,笔画数目相同。
在古代,「司地」的写法与现代相似,没有明显区别。
1. 他被任命为该县的司地官。
2. 这个部门负责司地工作。
1. 司地官:指掌管地政的官员。
2. 地政:指土地管理的事务。
1. 管土:意为管理土地。
2. 掌权:指担任地方权力的职位。
不适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