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司地的意思、司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司地的解释

掌管有关土地人民的事务。《国语·楚语下》:“ 顓頊 受之,乃命南正 重 司天以属神,命火正 黎 司地以属民,使復旧常,无相侵瀆,是谓絶地天通。” 韦昭 注:“司,主也。”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我大 周 之创业也,南正司天,北正司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司地是古汉语词汇,指掌管土地或治理疆域的职责,多用于历史文献中描述官职职能或国家治理范畴。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司”意为掌管、主管(《汉语大词典》),“地”指土地、疆域。合称“司地”即执掌土地事务、管理领土的职能,常见于古代官职描述或政令文书。例如《周礼》中“司徒”一职便含“司地”之责,负责土地划分、户籍管理等。

二、单字解析与构词逻辑

  1. 司:

    动词,表“主持、统辖”,如《尚书·周官》载:“司,主也。”引申为职务分工,如“有司”(主管某事的官吏)。

  2. 地:

    名词,指疆土、领域,《说文解字》释为“万物所陈列也”,强调其作为治理对象的物质属性。

    二字组合凸显权力对土地的支配关系,属动宾结构复合词。

三、典籍用例与历史语境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土正曰后土……后土为社。”东汉郑玄注:“后土,社也,黎为祝融,句龙为后土,皆居火司地。”此处“司地”指火正(官职)兼掌土地神祭祀之责,反映先秦职官体系中土地管理的宗教与行政双重属性。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司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掌管与土地、人民相关的事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司地”中的“司”指主管、掌管,“地”则涵盖土地及民生事务。该词常用于描述古代官职或职责,强调对土地资源、户籍赋税等行政事务的管理。

2.历史出处

最早见于《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3.相关人物与职能

4.文化意义

“司地”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分职”的政治理念,将神权与民权分离,推动社会治理的专业化。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不同朝代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国语》、北周文献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疾百不当一鹎鵊雨尘昧吃醋戴鳌邓艾吃德选丁赋梵宫飞崿父忧公啓攻袭孤介海畔含笑九泉鹤俸鸿鸿会事挟策狡笇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旌帜蠲烦巨奸蜡帛书冷孤丁练儿联立方程六君子栊门马上得天下棉花糕敏辩鸣琴磨盾之暇侬阿奴胎批难屏筹帡蒙青圭胠橐入绪沙梨伤瘢赏意甥舅生气素锦褚潠洒贪吃懒做饕窃天井关覥顔涂柑拓大诬奏西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