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取解的意思、取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取解的解釋

(1).指 唐 宋 科舉制,選送士子應進士第。 唐 孟郊 有《湖州取解述情》詩。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祖宗故事:命官鏁廳,舉進士者,先所屬選官考試所業,通者方聽取解。”

(2).指 明 清 舉人赴京會試。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取士下》:“今也不然,其所以程士者,止有科舉之一途……一日苟得,上之列于侍從,下亦置之郡縣,即其黜落而為鄉貢者,終身不復取解,授之以官,用之又何寬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取解"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科舉制度術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地方選拔考試後獲得解送資格。以下從三方面進行釋義:

一、詞源構成與基礎釋義 "取"字本義為割耳獻功,後引申為獲得、選拔之意;"解"在此指解送、發送。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宋史·選舉志》,指地方官府選拔人才送至中央參加會試的流程。

二、科舉制度中的具體應用

  1. 程式規範:明清時期,生員需通過州縣組織的科試,成績優異者方能取得"解"牒,如《明會典》記載"歲考定其等差,取解者謂之科舉生員"。
  2. 資格認定:取得解送資格的士人稱"舉人",《清史稿·選舉志》載"鄉試取中曰舉人,即唐宋所謂取解之意"。

三、詞義演變與現代轉用 隨着科舉制度廢止,該詞轉化為特定語境下的轉送憑證含義。現代漢語中偶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如《中國官僚政治研究》所述"取解制度實為中央集權選拔機制的重要環節"。

網絡擴展解釋

“取解”是一個曆史性詞彙,主要與古代科舉制度相關,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取解”指古代科舉制度中選拔士子參與更高級别考試的過程,具體分為兩個階段:

  1. 唐宋時期:指地方選拔合格士子送往京城參加進士科考試()。
  2. 明清時期:指舉人獲得資格後赴京參加會試()。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1. 唐宋科舉制
    在唐代,士子需通過地方考試(州府試)取得“解狀”(資格證明),才能參加中央的進士科考試。例如唐代詩人孟郊的《湖州取解述情》便記錄了相關經曆()。

  2. 明清會試
    明清時期,“取解”特指舉人赴京參加會試,如清代學者黃宗羲的著作中提及該用法()。

三、例句與延伸

四、其他可能含義

部分來源提到“取解”的現代引申義,即“通過努力獲取答案”(),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更完整的考證,可參考《湖州取解述情》原文或明清科舉制度相關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史八六子半頭晌襃顯波谲雲詭不驕不躁裁扣暢通無阻侈目詞癖杜黜返正富國裕民丐奪管城子故端橫眼後天失調懷願黃綿襖子華嵩華僞回贈胡母虎威擊刺計節濬決拘指苦志兩旁離京樓殿冒冒鳥吓歐母旁谘鋪炕奇車清事丘甲鸲鹆容乞僿野傷敗善平神和子時興噬指棄薪壽邱驷馬莫追四肢百體宿本镗威天大地大挑織亡道溫茂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