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词的宾语。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正名》:“凡名、代诸字为介字所司者,曰司词。” 章锡琛 校注:“司词, 黎氏 《语法》称为‘介词的宾语’。”参阅 王力 《古代汉语·通论十三·介词》。
"司词"是汉语词汇中较为少见的复合词,由"司"和"词"两个语素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语素分析法:"司"本义为执掌、主管,如《说文解字》释"臣司事于外者";"词"指语言单位,可指文辞或语词。二者组合后,"司词"在古汉语中特指介词结构中受介词支配的成分,如"于天地之间"的"天地之间"即为介词"于"的司词。
该术语在语法学领域具有专业价值,清代语言学家马建忠《马氏文通》最早系统论述:"凡介词所系之语,皆谓之司词"。现代语法体系将"司词"概念并入"介词宾语"范畴,但在古代文献校注、汉语史研究中仍保留这一传统称谓。例如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在解析"以""于"等介词时,仍沿用"司词"作为专业术语。
从构词法角度看,"司词"属于动宾式合成词,其中"司"作动词性语素支配名词性语素"词"。这种构词方式与"司令""司仪"等词属同类范式,体现汉语词汇的能产性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特别指出,此类专业术语的保留对理解汉语语法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司词”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
司词指介词的宾语,即介词在句子中所支配的对象。例如在“于书房读书”中,“书房”是介词“于”的司词。
来源与学术背景
这一概念最早由清代语言学家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提出,后经王力等学者沿用,用于分析古代汉语语法结构。
语法作用
司词通常由名词或代词充当,与介词共同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例如:“以礼待之”中,“礼”是介词“以”的司词,表示动作的依据。
相关辨析
司词是传统汉语语法分析中的概念,现代语言学中更多使用“介词宾语”这一表述。其核心功能是明确介词在句中的具体作用对象。
白云苍狗逩波呒不不可分朝章国故宸瞩吹螺楚畹崔嵯麤中丁粮殰殈覆荫关陲官虎吏狼估船滚蛋寒恋重衾寒庶厚地猴姜贾娘剪葺教当叫駡捷迳倦程馂馅克除炼力貍变灵筵临危不苟流别眉寿木假山驽疴平声破首启口磬笔难书青田大鹤天七星草惹惹入绪埽荡萐脯驶景时治黍田斯斯文文宿愿腾茂通论土符违叛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吾人鸮鸟生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