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骨捱捱 ”。瘦削貌。 元 張可久 《殿前歡·秋思》曲:“寫新愁,一聲羌管滿天秋,骨崖崖人比山容瘦。” 元 谷子敬 《集賢賓·閨情》套曲:“骨捱捱削了玉肌,瘦懨懨寬了繡衣。” 明 高明 《琵琶記·糟糠自厭》:“骨崖崖,難扶持的病身。”
“骨崖崖”是一個古典文學中使用的形容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骨崖崖”讀作gǔ yá yá(部分文獻注音為gǔ yái yái),形容人身體極度瘦削、骨骼突出的狀态,常帶有憔悴或病弱的意象。該詞也寫作“骨捱捱”。
二、文學例證
三、近義與關聯詞
四、語義延伸 詞中“崖”本義為陡峭山壁,此處引申為骨骼如崖壁般嶙峋突顯,強化了瘦削的視覺沖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背景或字形演變,可參考漢典、古詩詞典等來源(如、6)。
《骨崖崖》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詞,它起源于古代漢字。這個詞的含義是指一個地方或景觀有如斷骨崖崖的險峻和難以逾越。
《骨崖崖》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骨”、“山”和“巛”。其中,“骨”的五筆字形編碼是401020,筆畫數為9;“山”的編碼是304030,筆畫數為3;“巛”的編碼是515230,筆畫數為3。
《骨崖崖》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描述了險峻的山崖。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骨崖崖」。
在古代,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目前沒有确切的資料可以表明古時候的具體寫法是怎樣的。
1. 他們經過一段艱難的攀登,終于到達了骨崖崖的山頂。
2. 這個地方多岩多石,形勢險要,堪稱一處骨崖崖。
險崖、斷崖、懸崖、峭壁、高山、絕壁
險崖、斷崖、懸崖
平原、坡地、丘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