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璽策 ”。玉玺和冊命文書。《晉書·王谧傳》:“及 玄 ( 桓玄 )将篡,以 謐 兼太保,奉璽冊詣 玄 。”《魏書·術藝傳·王顯》:“四年正月, 世宗 夜崩, 肅宗 踐祚。顯參奉璽策,隨從臨哭,微為憂懼。”《魏書·術藝傳·王顯》:“及 世宗 崩, 肅宗 夜即位,受璽冊。” 清 洪昇 《長生殿·聞鈴》:“寡人自離 馬嵬 ,飽嘗辛苦。前日遣使臣賫奉璽冊,傳位太子去了。”
玺冊是中國古代帝王文書制度中的重要器物組合,具有明确的禮制内涵與政治象征意義。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的釋義,“玺”專指帝王印信,最早見于《周禮》中“玺節”的記載,象征國家權力的合法性;“冊”原指編串成卷的竹簡,後演變為帝王用于冊封、任命或祭祀的文書載體,如《尚書》載“金縢之冊”即屬此類。
二者合稱“玺冊”,特指加蓋皇帝禦玺的官方冊書,主要應用于三個場景:一是新帝即位時頒布的即位冊文,如《唐會要》記載的傳國玺冊制度;二是冊立皇後、太子等重大典禮的诏書,需用玉軸金泥裝裱;三是嘉獎功勳的冊封文書,如清代《皇朝禮器圖式》中規定的貝勒冊封規格。其材質多為玉、金、銀等貴金屬,形制等級嚴格對應使用者身份,現存實物以明清兩代皇家的交龍紐玉玺搭配雲龍紋冊頁最具代表性。
從文字學角度考察,《說文解字》釋“玺”為“王者印也”,段玉裁注強調其“所以主土,守土者之信”的政權屬性;“冊”甲骨文字形作編簡狀,《爾雅》謂“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者也”,兩者結合完整呈現了古代“命官授職,必賜玺書”的治理體系。現代考古發現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皇帝之寶”玉玺與配套冊文,為這一制度提供了實物佐證。
“玺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術語,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如下:
“玺冊”由“玺”(帝王印信)和“冊”(冊命文書)組成,特指帝王用于封賜、傳位等重大儀式的玉玺與冊命文書。例如《晉書》記載桓玄篡位時,王谧曾“奉玺冊詣玄”,即指傳遞象征皇權的印信與文書。
玺冊不僅是政治工具,更是古代禮制與權力結構的縮影。其使用嚴格遵循等級制度,如清代洪昇《長生殿》中“受玺冊”情節,凸顯皇權交接的莊重性。
如今玺冊作為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物,常見于博物館與文獻研究,部分藏品具有極高曆史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中的玺冊使用案例,可參考《晉書》《魏書》等典籍原文。
白石道人歌曲白衣人百支支苞納表疏兵衛倉史殘害誠悫嗤妍垂典楚水詞窮理絶蕩磨膽壯吊生調羽凡常訪繪翻卻逢值服汙鲋蟄之穴割亨龜奴鬼子姜國維亨路禾易話說見喜解酲接納金翅鳥錦綉心腸恐猲空慧驎角螺眉冒然綿瓞名震一時偏移蘋末诮侮器賄全衆齲攣阮貂換酒省校守正不回松果同牀異夢委婉誣誤纖網銷瘦暇日遐敻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