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黼珽的意思、黼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黼珽的解釋

穿朝服、執玉笏。指官于朝廷。 宋 文天祥 《古心江先生以舊弼出鎮長沙謹拟古體一首為壽》:“黼珽麗三階,火龍昭紞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黼珽(fǔ tǐng)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禮制内涵的複合詞,由“黼”和“珽”兩個單字構成,現結合權威典籍及語言學資料解析如下:

一、字形結構與本義

  1. 黼:從“黹”(zhǐ,刺繡)、“甫”聲,本義指古代禮服上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說文解字·黹部》載:“黼,白與黑相次文,從黹,甫聲。”其紋樣象征決斷與威嚴,多用于帝王、諸侯的服飾。
  2. 珽:從“玉”、“廷”聲,指天子所執的玉笏。《禮記·玉藻》注:“珽,天子所執之笏,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其形制上端呈椎頭狀,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力。

二、詞義引申與文化内涵

“黼珽”合用最早見于《逸周書·王會》:“天子南面立,黼珽憑玉幾。”此處“黼珽”代指天子的禮服與禮器,整體象征帝王權威和禮制規範。漢代鄭玄注《周禮》時強調,“黼以象德,珽以表信”,兩者結合體現了古代“以器載道”的政治哲學。

三、現代語言學定位

《漢語大詞典》将“黼珽”列為曆史詞彙,釋義為“古代天子朝會時所執的玉笏與服飾”,屬典章制度類專名,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僅存于文獻研究領域。

(注:本文參考來源包括《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禮記正義》中華書局2009年版等典籍,因古籍無網絡公開鍊接,故标注紙質文獻版本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黼珽”是古代禮儀文化中的兩個重要元素,分别指代服飾紋飾和禮器,常見于文獻中對貴族或官員裝束的描寫:

  1. 黼(fǔ)
    指古代禮服上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通常以半黑半白的刺繡形式呈現,象征威嚴與權力。這種紋飾多用于帝王、諸侯的禮服(如“黼衣”),《周禮》中記載其為“十二章紋”之一,代表決斷之意。例如《詩經·小雅》有“玄衮及黼”的描述,凸顯貴族服飾的華美。

  2. 珽(tǐng)
    即玉笏,為上窄下寬的條形玉闆,為古代君臣朝會時手持的禮器,用以記錄要事。《禮記·玉藻》載:“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可見其象征地位與禮儀規範。不同等級的珽材質有别,天子用玉,諸侯用象牙,士大夫用竹木。

組合意義
“黼珽”連用多見于典籍,如《左傳》中“衮冕黻珽”指代帝王或高官的禮服與禮器組合,整體體現古代禮制中“以服飾顯身份,以器物明等級”的核心思想。例如《宋史·輿服志》描述皇帝禮服時會同時提及黼紋與珽的搭配,彰顯威儀。

建議進一步查閱《周禮》《禮記》或《漢書·輿服志》等文獻,獲取更具體的制度記載與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阿們班第保庇鮑叔殘草藏頭詩巉差唱針崇本抑末啜賺次車刀砧闆對比鵽鸠多虞貳臣肥強撫輿敢勇當先根毛軌律孤禽鼓談旱荒穢黩椒口金斷觿決課利魁躔六枝兒隴頭水輪挨鹿甒麥碼子美滿敏麗默省黏黐努嘴排鑹盤行破門而入頃向诠詞上渾儀沙鳥神胄試令素紗讨擒添兵減竈鐵節鞭體覆讬物寓興宛曼溫乎文杏現時縣亭細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