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得憑借、助益。語本《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事類》:“夫經典沉深,載籍浩瀚,實羣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臯也。 揚 班 以下,莫不取資。” 唐 韓愈 《與李翺書》:“僕在京城八6*九6*年,無所取資,日求於人,以度時月。”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治國必先立政,而為政必有取資。”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取資漢語 快速查詢。
“取資”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取資(拼音:qǔ zī)的核心含義為“取得憑借或助益”,強調通過某種資源或途徑獲得支持。該詞源自《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意為深入積累後,便能從多方面獲取所需。
傳統文獻中的引用
現代延伸意義
現代語境中,“取資”可引申為通過努力或智慧獲取財富、利益,常用于商業或競争領域。例如:“在激烈競争中,企業需善用資源以取資發展。”
“取資”既保留了傳統“獲取憑借”的本義,也在現代語境中擴展出“謀取利益”的用法。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孟子》《文心雕龍》等文獻。
《取資》一詞是一個動詞短語,意為獲取資金或獲取財物。
取資的拆分部首為“取”和“資”,其中,“取”的部首是“又”,總筆畫為8畫;“資”的部首是“貝”,總筆畫為10畫。
取資一詞的來源較為簡單,就是由“取”和“資”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結構形式比較規範,易于理解。
取資的繁體字形為「取資」。
在古代漢字中,取資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取”字在金文和小篆中寫作「」;“資”字在金文中寫作「」,而在小篆中寫作「」。
1. 為了擴大業務,公司需要取資來投資新項目。
2. 政府計劃通過發行債券來取資,以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
取資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意義,如:
1. 取得資金:獲得資金的意思。
2. 取得財物:獲得財物的意思。
取資的近義詞包括:
1. 獲得:指得到、取得某種東西。
2. 獲取:指獲得、得到某種信息、財物或機會等。
取資的反義詞為失資,表示失去資金或財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