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齐衰。丧服中“五服”之一,规格次于斩衰。《仪礼·丧服》:“疏衰裳:齐牡麻絰,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屨,三年者。” 郑玄 注:“疏犹麤也。”《礼记·曾子问》:“其殯服,则子麻弁絰,疏衰,菲杖。” 孔颖达 疏:“疏衰,是齐衰也。”
“疏衰”是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专有名词,以下为详细解释:
读音与定义
该词读作shū cuī(部分文献注音为shū shuāi,但根据高权威性来源,作为丧服时应读“cuī”)。“疏衰”即“齐衰”,属于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五服”中的第二等级,次于最高规格的“斩衰”。
服制特征
文献出处
见于《仪礼·丧服》和《礼记·曾子问》,如:“疏衰裳,齐牡麻絰,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屨,三年者。”郑玄注:“疏犹麤(粗)也。”孔颖达进一步说明疏衰即齐衰。
相关背景
“五服”制度按血缘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疏衰(齐衰)主要用于为祖父母、叔伯等亲属服丧。
注意:部分资料中“疏衰”注音为shū shuāi,但结合丧服术语规范及“衰”字在丧礼中读cuī的用法,建议优先采用shū cuī。
疏衰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衣衫褴褛、破烂不堪。它是由疏和衰两个字组成的。
疏的部首是疋,总计10画。衰的部首是衣,总计5画。
疏衰最早出现在《唐书·文苑传》中,形容贫穷、衣衫褴褛。这个词的使用源自古人对穷困落魄、衣物破烂的形象描绘。
疏衰在繁体中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疏衰」。
古代使用繁体字的时候,疏的写法是「疏」,它形象地描绘了破碎分散的样子。衰古时候的写法是「衰」,形状上是一件破烂不堪的衣物,衣角垂下表示悲伤的意思。
他整天奔波劳累,衣衫破烂,真是疏衰不堪。
疏漏、衰败、衰落。
破败、穷困、倾颓。
富贵、华丽、兴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