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束手待斃 ”。《明史·黃得功傳》:“主逃将潰,無所一用其力,束手就殪,與國俱亡而已。”
“束手就殪”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shù shǒu jiù yì,意為“遇到困難時不積極應對,消極等待失敗”,與“束手待斃”同義。該成語強調被動接受困境,缺乏主動解決問題的态度。
出處與背景
出自《明史·黃得功傳》:“主逃将潰,無所一用其力,束手就殪,與國俱亡而已。”。此句描述了明朝将領黃得功在局勢崩潰時的無奈,反映了成語的曆史語境。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
包括“束手待斃”“束手就擒”“束手就死”等,均含被動接受失敗之意。
現代應用
常用于批評消極應對危機的态度,如:“面對挑戰需主動破局,而非束手就殪。”。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學習,可參考《明史》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束手就殪》是一個成語,意指被束縛無助而被迫走向死亡。形容在困境中無法自救,被迫無奈地接受失敗或喪命的命運。
《束手就殪》由三個漢字組成:
《束手就殪》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戰國策·趙策一》。成語中的“束手”原指被敵人捆綁雙手,無法抵抗。後來逐漸引申為被制約、束縛,無法自由行動,最終走向毀滅。
《束手就殪》的繁體寫法為「束手就殪」。
古代漢字寫法中,《束手就殪》的「束」字寫作「束」,「手」字寫作「扌」,「殪」字寫作「殹」。
*********束手就殪,最終被解放者推翻。
- 束縛:被禁锢、約束
- 就無:毫無作為、束手無策
- 殪身:自我毀滅、自取滅亡
束手待斃、束手無策
奮起抗争、全力反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