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雋”。放达超逸。 宋 苏洵 《养才》:“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雋傲诞,不事绳检。”《续资治通鉴·宋徽宗重和元年》:“﹝ 黻 ﹞才疏雋而寡学术,然多智善佞。”
“疏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疏隽”指人的性情或行为放达超逸,常用来形容不拘礼法、洒脱不羁的气质。该词由“疏”(疏远、疏散)和“隽”(通“俊”,才智出众)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超脱世俗且才情卓越”。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描述,带有褒义或中性色彩,常与“傲诞”“不羁”等词搭配,形容文人士大夫的洒脱性格。
“疏隽”强调一种超逸洒脱的才情与性格,多见于古籍中对人物气质的评价。如需更详细文献例证,可参考《养才》《续资治通鉴》等原文。
《疏隽》是一词,意指人的性格特征或言行举止的优劣。形容一个人胆识大,头脑聪明,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善于表达、处理问题,周到细致,见识广博等,就可以说这个人疏隽。这个词在描述人的性格方面特别准确。
《疏隽》的部首是 “疋”,部首字义:带钮的干绳,表示与纸、书有关。《疏隽》共有12个笔画。
《疏隽》一词在《说文解字》中首次出现,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期的《楚辞·离骚》。根据古文字形态演变,现代繁体字“疏隽”分别是由“書”、“也”、“隹”组成。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存在着不同的形式。在古字形中,“疏隽”这个词的写法略有差异。例如,早期的《说文解字》中写作“疏縳”,而汉朝张怀瓘的《玉篇》中则是写作“疏遵”。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汉字的形态逐渐规范统一,形成了今天所使用的标准字形。
1. 他思维敏捷,疏隽之辈,总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关键。
2. 她为人处世疏隽,但在感情方面却有些迟钝。
组词:疏理、疏忽、疏阔、疏通
近义词:机智、聪明、灵敏、慧眼
反义词:迟钝、愚笨、拙朴、愚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