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間流傳的說法。 漢 王充 《論衡·福虛》:“夫見兩頭蛇輒死者,俗言也;有陰德天報之福者,俗議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二》:“城南十五裡有 利刹寺 ,中有石鞾,石上有足跡,彼俗言是辟支佛跡。” 宋 王谠 《唐語林·方正》:“俗言拘忌,何足聽也。以此獲免,餘之願焉。”
(2).俗諺。《左傳·隱公十一年》“ 周 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唐 陸德明 釋文:“諺,音彥,俗言也。” 清 李漁 《閑情偶寄·種植·藤本》:“俗雲:‘人無千日好,花難四季紅。’四季能紅者,現有此花。是欲矯俗言之失也。”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俗言”一詞的含義可以總結如下:
“俗言”指民間廣泛流傳的通俗說法或諺語,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表達形式。它包含兩種核心内涵:
對比項 | 俗言 | 俗語 |
---|---|---|
表現形式 | 更側重口頭傳播 | 包含俚語、諺語等定型語句 |
文獻記載 | 漢代已出現相關記載 | 西漢《史記》正式提出概念 |
使用場景 | 日常對話為主 | 書面與口頭并重 |
如需更多俗言實例,可參考《論衡》《水經注》等古籍,或訪問查字典等平台獲取完整詞條信息。
俗言,指的是民間常用的言辭或格言,表達了人們的普遍看法和智慧。通常用于形容民間傳統的諺語或俗語。
《俗》拆分部首是人字旁,總筆畫為9;《言》拆分部首是言字旁,總筆畫為7。
《俗言》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年》:“人而無俗言則無所以知地也。”其中,《俗言》指的是通過民間流傳的言辭從而了解社會風俗和認知智慧。
《俗言》的繁體字為「俗言」。
在古時候,「俗言」這個詞的寫法有多種,例如晉代的《說文解字》将「俗言」拆成了「又」和「言」兩個部分,表意為民間常言。
1. 這個地方的俗言說,“知天命,適天道,無謀及于天下。”意思是要順應天命,遵守天道,不要隻顧自己而忽視大局。
2. 我們常常聽到的俗言“螞蟻尊王,螳螂擋車”,意味着雖然個體微小,但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立場。
俗諺、俗語、俗忌、俗套、俗化、口頭禅、傳統智慧等。
諺語、習語、格言等。
正言、正論、正道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