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間流傳的說法。 漢 王充 《論衡·福虛》:“夫見兩頭蛇輒死者,俗言也;有陰德天報之福者,俗議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二》:“城南十五裡有 利刹寺 ,中有石鞾,石上有足跡,彼俗言是辟支佛跡。” 宋 王谠 《唐語林·方正》:“俗言拘忌,何足聽也。以此獲免,餘之願焉。”
(2).俗諺。《左傳·隱公十一年》“ 周 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唐 陸德明 釋文:“諺,音彥,俗言也。” 清 李漁 《閑情偶寄·種植·藤本》:“俗雲:‘人無千日好,花難四季紅。’四季能紅者,現有此花。是欲矯俗言之失也。”
“俗言”是漢語詞彙體系中具有典型民間性和傳播性的語言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内涵:
一、基本釋義
“俗言”指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通俗性語句,包含諺語、俚語、歇後語等口頭表達形式。《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通俗流行的語句,多指諺語、俗語等”。這類語言具有簡明易懂、生動形象的特點,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即屬典型俗言。
二、構成特點
從語言學角度看,俗言多采用對仗、押韻等修辭手法。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俗言的形成往往依托于特定地域的方言系統,通過比喻、誇張等手法實現語義凝練。例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運用氣象現象構建生活經驗法則。
三、文化價值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言承載着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語言學家周薦在《漢語俗語詞考釋》中強調,俗言是觀察民俗演變的活态标本,如“臘月水土貴三分”折射古代社會經濟形态。
四、古今演變
《漢語大詞典》收錄的俗言條目顯示,部分俗言源自先秦典籍,如“唇亡齒寒”出自《左傳》,經民間流傳逐漸通俗化。現代網絡環境下,俗言衍生出“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等新形态,延續着語言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俗言”一詞的含義可以總結如下:
“俗言”指民間廣泛流傳的通俗說法或諺語,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表達形式。它包含兩種核心内涵:
對比項 | 俗言 | 俗語 |
---|---|---|
表現形式 | 更側重口頭傳播 | 包含俚語、諺語等定型語句 |
文獻記載 | 漢代已出現相關記載 | 西漢《史記》正式提出概念 |
使用場景 | 日常對話為主 | 書面與口頭并重 |
如需更多俗言實例,可參考《論衡》《水經注》等古籍,或訪問查字典等平台獲取完整詞條信息。
阿耨多羅飙發電舉禀性擘李材士持掩初雪東嘉多方百計二十八次飯袋放茅公制冠族瑰意奇行郭順時厚此薄彼荒天煥煥虎口逃生節能靜居靜一雞珠空中亮灼灼理例鄰近轹弦栗芋籠莺耧車覼縷謎底南菁書院醲醇女陴平路破獍千災百難清跸青邱窮斂勸督日益三賴草上身厍狄受禅碑送盞探元濤頭天地誅戮頭匹外動詞萎落逶迤穩打穩枭惡小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