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疏嬾 ”。亦作“疎懶”。亦作“疎嬾”。1.懶散。《北齊書·李繪傳》:“下官膚體疏嬾,手足遲鈍,不能逐飛追走,遠事佞人。” 宋 範仲淹 《與朱氏書》:“此間疎懶成性,日在池塘,或至歡醉。” 明 劉基 《松葉酒歌寄梁安宅》:“我生疎嬾無所能,瘦皮黏骨危崚嶒。” 魯迅 《彷徨·孤獨者》:“我知道他疏懶,本不以杳無消息為奇,但有時也頗怨他不給一點消息。”
(2).松懈;懈怠。《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後來 少卿 已沒, 道元 襲了父任,出仕在外,官府事體煩多,把那奉真香火之敬,漸漸疎懶。”《紅樓夢》第二三回:“你日日在外遊嬉,漸次疏懶了工課。”
“疏懶”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格或狀态,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果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可以提供例句進一步探讨。
疏懶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懶散、不勤快,不肯努力工作的行為或态度。疏懶的意思是指人在工作生活中不夠認真負責,缺乏積極性和進取心。
疏懶的拆分部首是疒和懶,疒是病字旁,表示與疾病相關,懶是具體的意思。疏的筆畫數為9,懶的筆畫數為15。
疏懶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仲尼》篇中,意為心靈疏離,行為散漫。後來,疏懶逐漸被用于形容懶散的态度或行為。
疏懶的繁體字為疎懶。
在古代,疏懶的寫法稍有不同。疏可以寫作“疋”+“忄”,懶可以寫作“疋”+“皿”。這些寫法與現代的寫法略有差異。
1. 他是個疏懶的人,不喜歡做任何事情。
2. 她被老師批評了,因為她疏懶不愛學習。
3. 你要改掉疏懶的壞習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疏懶經常與其他形容懶散的詞語搭配使用,例如:懶惰、懈怠、慵懶等。
懶散、怠惰、休閑。
勤奮、努力、積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