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种计时器。盛水于铜壶,壶内置一刻有度数之箭,壶底有小孔,水下漏,视度数变化以计时。《诗·齐风·东方未明序》“挈壶氏” 唐 孔颖达 疏:“壶,盛水器也。世主挈壶水以为漏……刻,谓置箭壶内,刻以为节而浮之水上,令水漏而刻下,以记昼夜昏明之度数也。”《新唐书·历志三上》:“观晷景之进退,知轨道之升降。轨与晷名舛而义合,其差则水漏之所从也。总名曰轨漏。”参见“ 漏壶 ”。
“水漏”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如下:
基本定义
指中国古代利用水流计时的装置,又称“漏壶”或“刻漏”。其结构为铜制容器盛水,壶底有小孔,内置刻有度数的浮箭。随着水缓慢下漏,浮箭随水位下降,通过刻度显示时间推移。
历史记载
唐代孔颖达在《诗经》注释中提到“挈壶水以为漏”,《新唐书》也记载其用于天文历法观测,印证了水漏在古代计时和天文领域的重要作用。
部分现代词典提及“水漏”可作成语,比喻秘密泄露或事情败露。例如形容机密信息像漏水一样无法隐藏。但这一用法在古籍及高权威性文献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引申义。
水漏是指水流出或泄漏的意思。水漏一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氵”为水部,表示与水相关的意思;“漏”为亻并带“屯”偏旁,表示出、泄的意思。水漏一词可分为四个笔画。
水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在《诗经·小雅·巷伯》篇中有“水漏横萍,弋则鹿走。”的描述,指的是水泄漏的情景。在古代汉字中,水漏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
水漏的繁体字为「水漏」。繁体字保留了水漏在古代汉字中的特点,带有更多的笔画和纹理,形式较为复杂。
在古代,水漏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的水字可能写作「氺」,在西汉字典《说文解字》中有「氺,水之示字」。而古代的漏字可能写作「洞」,示意水在洞口或缺失处流泄的情景。
以下为水漏的例句:
1. 家里的水管漏了,急需修理。
2. 阳台上的花盆漏水了,快去找个容器接住。
水漏的组词:
1. 水滴:水漏之后形成的小水珠。
2. 泄漏:水或其他物质不受约束地流出。
水漏的近义词:漏水、泄水。
水漏的反义词:堵塞、密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