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种计时器。盛水于铜壶,壶内置一刻有度数之箭,壶底有小孔,水下漏,视度数变化以计时。《诗·齐风·东方未明序》“挈壶氏” 唐 孔颖达 疏:“壶,盛水器也。世主挈壶水以为漏……刻,谓置箭壶内,刻以为节而浮之水上,令水漏而刻下,以记昼夜昏明之度数也。”《新唐书·历志三上》:“观晷景之进退,知轨道之升降。轨与晷名舛而义合,其差则水漏之所从也。总名曰轨漏。”参见“ 漏壶 ”。
水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计时仪器,又称“刻漏”“漏壶”,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恒定水流计量时间间隔。根据《汉语大词典》定义,水漏是“利用水滴流动计算时间的器具,由若干层贮水容器组成”。
从结构角度分析,水漏分为泄水型(沉箭式)和受水型(浮箭式)两大类别。泄水型以单壶底部开孔,通过水位下降观察箭尺刻度;受水型则采用多级补偿装置,通过上层漏壶持续补充水源,保持最下层漏壶水位恒定,极大提高了计时精度。这种精妙设计被《考工记注疏》评价为“以水平衡,验时辰之流转”。
历史文献显示,水漏技术历经三阶段演变:①西周时期单壶沉箭式(《周礼·夏官》记载挈壶氏掌漏刻);②汉代分级漏壶(河北满城汉墓出土铜漏壶实物佐证);③隋唐多级补偿式(《隋书·天文志》载有吕才设计的四级漏壶)。这种技术革新使昼夜计时误差从汉代±15分钟缩减至宋代±1分钟内。
在文化层面,水漏承载着古代天文历法发展的重要使命。《新唐书·历志》记载僧一行通过改良水漏装置,测得子午线一度弧长,推动历法改革。文学作品中亦常见其意象,如李商隐《夜半》诗云“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其中精确的时间描述正源自水漏计时体系。
“水漏”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如下:
基本定义
指中国古代利用水流计时的装置,又称“漏壶”或“刻漏”。其结构为铜制容器盛水,壶底有小孔,内置刻有度数的浮箭。随着水缓慢下漏,浮箭随水位下降,通过刻度显示时间推移。
历史记载
唐代孔颖达在《诗经》注释中提到“挈壶水以为漏”,《新唐书》也记载其用于天文历法观测,印证了水漏在古代计时和天文领域的重要作用。
部分现代词典提及“水漏”可作成语,比喻秘密泄露或事情败露。例如形容机密信息像漏水一样无法隐藏。但这一用法在古籍及高权威性文献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引申义。
鼇里夺尊保归播谪苍鸟谄徇抄估当匈黕黑电气石雕栏彫流放疗凡艳肥溜溜赗赐分频腹婚公论工商银行灌输国际标准书号国蹶鉴识角较斠士娇稚枷责劫灰忌故惊恠金箓进善惩奸来征老规矩雷击乐簴临尾龙举云兴明霞纳妇潜遁潜源青水芰群芳争艳区县趋准圣母首露鼠盗狗窃税舍夙禀繀车讨虏剃度豚尾駼騊往则五四运动乡遂先悉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