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密;详尽。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 颜师古 注:“復,反復重言之也。”《新唐书·陆贽传》:“从狩 奉天 ,机务填总,远近调发,奏请报下,书詔日数百, 贄 初若不经思,逮成,皆周尽事情,衍绎孰復,人人可晓。”《新唐书·韦述传》:“ 述 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 行冲 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復详諦,如指掌然。”
“孰复”是一个古汉语中使用的复合虚词,由疑问代词“孰”和副词“复”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加强反问语气,表达强烈的质疑、否定或感叹。其核心含义是“怎么又”、“为什么还”或“岂能再”,强调事理的不当、不合理或不应发生。以下从语义、用法和演变角度详细解释:
“孰”的本义与引申
“孰”原指食物烹煮至熟,引申为“仔细”、“周详”(如“深思熟虑”),后虚化为疑问代词,相当于“谁”、“什么”或“怎么”,用于反问句加强语气。
例:《论语·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
“复”的功能
“复”作副词时表示动作的重复或持续,相当于“又”、“再”。与“孰”结合后,构成“孰复”,强化对重复行为或状态的质疑。
例:《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反问逻辑中隐含“孰复能知”的意味)。
“孰复”的整体意义
组合后表示对某种行为或状态的强烈否定,暗含“本不该如此,为何还这样”的诘问。
例:王夫之《读通鉴论》:“暴政若此,孰复能忍?”(暴政到这种地步,怎么还能忍受?)
《论语》中的变体表达
虽无直接“孰复”连用,但“孰不可忍”的结构已奠定反问逻辑。后世仿此衍生出“孰复可忍”等句式,如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评点:“礼崩乐坏至此,孰复能正之?”
明清小说与议论文的运用
多见于批判性语境,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苛税盘剥,民不聊生,孰复堪命?”(苛税剥削下百姓无法生存,怎能再承受?)
书面语中的保留
现代汉语中“孰复”已极少独立使用,但保留在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中,意为“如果这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强调不可退让的底线。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收录该成语,释义为“指事情恶劣到让人无法忍受”。
近义替代词
口语中多用“怎么能再”“岂可再”等替代,如:“欺骗至此,孰复可信?” → “欺骗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再相信?”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
“孰复:复合虚词,由疑问代词‘孰’与副词‘复’构成。用于反问句,表示‘怎么能再’‘为什么还’,强调事理的不当或不可接受。”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孰:疑问代词,表反问。复:副词,表重复。‘孰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多见于文言句式。”
参考文献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引用来源以权威出版社纸质文献为准。)
“孰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发音:shú fù
核心意义:用于比较两个事物或情况的复杂程度,表达难以判断哪一个更复杂或困难。
使用场景:通常用于描述面对选择时的困惑心理,例如在决策、辩论或分析复杂问题时,体现对事物难易程度的权衡。
周密、详尽
源自《汉书·董仲舒传》:“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颜师古注:“復,反復重言之也。”此处“孰复”指反复推敲以达到周密的结论,强调思考的全面性。
例:唐代史书《新唐书·陆贽传》中描述陆贽处理政务时“衍绎孰復”,意为详尽分析、反复斟酌。
深思熟虑
部分资料提到,“孰复”可引申为“精熟反复”,即通过反复思考形成成熟见解,体现审慎的态度。
建议在实际使用中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含义,若涉及古籍或学术研究,需优先参考传统引证解释。
蔼然可亲安言抱补宝珥别弦惝悢産牧车船费乘城丞属串道穿穴箠挞赐额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村女蝳蝐定决飞掣凤跸风传風亭風中秉燭副本富渥附赘悬疣庚伏公判官倒罟擭宏杰架肩击毂江波蹇伛竞秀旧治驹驹军职卡带宽打窄用老大哥连樷鸣金收军侔拟南泥湾嗫嚅小儿浓深平灭乾矢橛脐风企望丧律三狱声能擡写文明文字禅霄渊斜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