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名硯,産于 安徽 歙縣 。以紋理精細缜密的刷石制成。 宋 洪適 《辨歙石說》:“ 歙縣 出刷絲硯甚好,但紋理太分明,無羅紋,間有白路白點者是。”參見“ 刷絲 ”。
“刷絲硯”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綜合解釋:
産地與材質
刷絲硯是安徽歙縣特産的名硯,以當地紋理精細缜密的“刷石”制成,屬于歙硯的一種。其石紋細密如刷絲,故稱“刷絲羅紋”。
曆史文獻記載
宋代洪適《辨歙石說》提到:“歙縣出刷絲硯甚好”,并描述其紋理特征。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也記載了歙硯的潤澤質地和刷絲羅紋的獨特美感。
部分文獻(如)将其引申為成語,字面意為“蘸水刷洗硯台”,比喻刻苦學習。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典籍中較少提及,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歙硯文化或相關成語典故,可查閱《辨歙石說》《苕溪漁隱叢話》等古籍。
刷絲硯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刷子和硯台。刷子是用來刷洗東西的工具,硯台是用來研墨的工具。在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刷絲硯是必備用品。
刷絲硯的部首為刂(刀刃),總共有12個筆畫。
刷絲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人學士,他們喜歡使用刷子和硯台來研墨寫字。刷絲硯的繁體字為刷絲硯。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刷字的字形是用硯台上的一塊石頭來代表的,代表着磨刷的動作;絲字的字形也是描繪了纖細的絲線。硯字則是由石頭和言字的變形而來。
他用刷絲硯仔細研墨,準備寫一篇優秀的文章。
刷心、刷毛、刷卡
筆墨紙硯
電子墨水屏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