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受钺的意思、受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受钺的解释

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 唐 岑参 《西河太守杜公挽歌》之三:“剖符移北地,受鉞领西门。” 李上交 《近事会元·大将受命》《唐志》云:“大将出军征讨,皆告庙受鉞。”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夫受鉞登坛,膺丈人长子之任,丧师失律,何所逃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受钺

“受钺”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军事礼仪的复合词,由“受”(接受)和“钺”(一种斧形兵器)组成,字面意为“接受钺”。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将领接受君主授予的军权象征——钺,代表正式掌握兵权、承担征伐重任。这一仪式多见于帝王任命统帅或将领出征前的授权典礼,象征权力移交与军事责任的赋予。

详细释义与历史渊源

  1. 权力象征与仪式背景

    钺在古代是军权和王权的双重象征。《礼记·王制》载:“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 此处“鈇钺”即斧钺,代表生杀大权。将领“受钺”标志其获得君主授权,可行使军事指挥权,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提及“亲秉旄钺以厉三军”,凸显钺的统帅意义。

  2. 引申含义

    “受钺”延伸为承担重大军事职责的代称。如唐代张说《将赴朔方军》诗:“礼乐逢明主,韬钤用老臣”,其中“韬钤”暗含受钺统兵之意。后世文学中,“受钺”亦隐喻接受关键使命,如明代典籍称将领“受钺专征”,指其全权负责战事。

  3. 文化演变

    随着军事制度变迁,实物授钺仪式逐渐淡化,但“受钺”作为授权与托付重任的典故仍存于文献。如《清史稿》描述将领“奉敕受钺”,强调皇命与责任的结合。

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现多见于历史研究、古籍解读及文学创作中,用于描述古代军事制度或象征性表达“接受重任”。例如:“岳飞受钺北伐,志在收复中原。”


参见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
  3. 《三国志》卷三十五,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受钺”是古代军事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受钺”指古代将领出征前接受天子授予的符节与斧钺的仪式,象征获得军事指挥权。这一行为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是权力交接的正式流程。

二、仪式内涵

  1. 符节与斧钺的象征

    • 符节:代表天子授权,类似现代委任状。
    • 斧钺:形似大斧的青铜兵器,既是实战武器,更是王权象征。据《说文解字》记载,钺为“诸侯之符节”,其圆刃造型在商周时期被赋予生杀大权的寓意。
  2. 权力合法性
    通过受钺仪式,将领获得“代天子征伐”的合法性,如唐代岑参诗中“剖符移北地,受鉞领西门”即描述此场景。

三、历史演变

四、相关考据

五、文化影响

此仪式衍生出“斧钺”“秉钺”等词汇,均与军事权威相关。例如《书·顾命》记载持钺列于朝堂,突显其在礼制中的地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钺的形制演变或具体历史案例,可查阅《左传》《说文解字》等典籍,或参考、7的考古学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按图索骥本训弼臣跛奚嗔叱尺箠崇长处死词魔大填得未曾有點磨顿师椟食反膺奉邑父子兵梗滞格尚公单和朗隍下鹿火山护痛虎爪僵板皎晶晶交争鸡毛房进步进素酒觥举胔刊贴略卖了帐灵阜灵构廪竹鸾缄梦魔墓阙内里平头小样巾孅介青邱秋解丘坛市事谁氏贪官蠹役毯子同语托公行私晚耄宛珠稳步文鸡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