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守御 ”。《管子·小匡》:“君有征战之事,则小国诸侯之臣,有守圉之备矣。”《墨子·公输》:“ 公输盘 之攻械尽, 子墨子 之守圉有餘。”《淮南子·主术训》:“瘖者可使守圉,而不可使言也。”《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五年》:“帝召见其使,令归语 栋戩 ,尽心守圉。”
“守圉”是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基本释义
“守圉”同“守御”,意为防守、抵御,常用于军事语境,指守城或防御敌人进攻。其中“圉”本义为养马之地(《说文解字》),但在此词中引申为“防御”,与“御”通假。
通假关系
“圉”通“御”,因此“守圉”即“守御”。例如《墨子·公输》中“子墨子之守圉有余”,指墨子守城的方法远胜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类似用法亦见于《管子》《淮南子》等典籍,强调军事防御的职能。
文献例证
字形解析
“圉”字甲骨文象人被拘禁状,本义为监狱(囹圉),后衍生出“阻止”“防御”等动词含义,与“守”结合后强化防御概念。
“守圉”是古代军事术语,侧重通过策略与设施进行防御,常见于先秦至汉代的文献中。
守圉(shǒu yǔ)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含义是守卫或保护。
守(shǒu):宀(宝盖)+ 寸(手)= 10画
圉(yǔ):土(块)+ 儿(儿子) = 7画
守圉是由守和圉两个字组合而成。守,本义是指守护、看管或保卫;圉,本义是指用来围守和保卫的城墙。
守圉的繁体字为守圍。
古汉字中的守和圉有着不同的写法。守的古写形式为宀(宝盖)+ 寸(手)+ 宀(宝盖);圉的古写形式为国(国家)+ 土(块)。
1. 在古代,士兵们奉命守圉,保卫国家的边境。
2. 每天晚上,保安人员轮流守圉,确保大楼的安全。
守护、守夜、守望、守时、守土、守法、守信、守卫
看守、守卫、保护
突破、攻破、破坏
安于现状奥主背场奔离别居异财拨兑捕捉参商之虞钗朵藂藂登望凋微递衍凤梁阜淮铁路副爷姑获河蚌何怙红壤胡肥锺瘦毁瘵胡三夹白夹弓甲库讲武秸秷积谷积疴衿抱急拍繁絃崛峙军分快憾夸谭量材录用良箴勉强秘水念珠曹捊聚前呼后拥谦恕樵炭切蚂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壬公蠕行蜃车送遗胎卵天亶涂层忘言五柳先生下本钱销匿斜交心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