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人君纳谏。 宋 刘炎 《迩言》:“或问 汉 唐 孰能用諫?曰:‘ 汉祖 实副其名, 唐宗 名过其实。名实隐然,莫如 文帝 ,终身受言,得之 贾山 ,终身务农,得之 贾谊 。’” 明 宋濂 《凝道记·五矩符》:“为君者当谨五矩……二曰受言也。”
受言是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的动词短语,其核心含义包含"接受言论"与"承受语言"双重维度。从词源学分析,"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相付也",本义指接纳、承领;"言"在《尔雅》中训作"直言曰言",指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语言表达。二字结合形成"受言",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受言藏之"句,郑玄笺注解为"受教谏之言"。
在语义演进过程中,"受言"发展出三层核心义项:其一指采纳谏言,《礼记·曲礼》"三谏而不听,则逃之"郑玄注引"臣有受言之道";其二指承受诺言,《春秋穀梁传·僖公二年》"吾受言矣"范宁注"受其所许之言";其三特指接受占卜结果,《周礼·春官》"受言藏之"贾公彦疏"受其言,谓受其繇辞也"。
现代汉语中,"受言"多用于书面语境,如"虚怀受言"形容虚心接受意见,该用法可追溯至朱熹《近思录》"学者须是虚心受言"。其近义词群包含"纳谏""受教"等,反义词则有"拒谏""塞听"等。在语法功能上,常作谓语成分,如"君子受言以达明"(《中论·贵言》)。
根据多个权威词典和文献资料,“受言”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由“受”(接受)和“言”(言语)组成,字面指接受他人的劝告或指示。例如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可用于形容虚心听取建议的态度。
二、特指君主纳谏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政治语境,强调统治者采纳臣子谏言的治国之道。如:
三、使用场景与拓展
四、权威性差异说明
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普通语境下的“接受建议”更常用“纳谏”“采纳”等词汇。其古典政治含义多见于历史文献。
暗祝被具表俗并后不俊铲子骋辞佌猥粗毛祷谢大葬睹著知微番枣愤隔簠簋夫壻高凤高莽桂膏国使还工豪羊花杵还淳反素黄幔患咎监监皦皦借徵借助径廷金笳就正有道镌斥珂罗版恳悫苦行头陀懒困脸戏儿厘分立木南门迈气枚纪刨根儿佩剑屏寂铺敍瓤口儿任木人中摄龟私昵腾遌特派填抚天回统舱抟力剸犀兔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