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垂手的意思、垂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垂手的解釋

[hands down;respect] 手下垂。表示恭敬

泷吏垂手笑,官何問之愚!—— 韓愈《泷吏》

詳細解釋

(1).手下垂。《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 唐 韓愈 《泷吏》詩:“瀧吏垂手笑,官何問之愚。”常以之表示恭敬。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叉手橫仗》:“今胥吏之承官長,輿儓之侍主人,每見必軃袖垂手,以示敬畏。”《儒林外史》第二四回:“﹝ 鮑文卿 ﹞立着垂手回了幾句話,退到廊下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我不覺立定了腳,擡頭往門裡一看。隻見有四五個家人打扮的,在那裡垂手站班。”

(2).表示容易。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三折:“獨攜琴劍入 長安 ,垂手功名自不難。”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情道理書》:“孰知十日之間,一舉而成, 金陵 已垂手而得矣。” 艾蕪 《對目前文藝的一點感想》:“要發現别人沒有看見的東西,要發現别人沒有聽到的東西,這都要大力探索,反複琢磨,不是一下子垂手可得的。”

(3).伸手。 唐 王維 《河南嚴尹弟見宿敝廬訪别人賦十韻》:“拂衣迎五馬,垂手憑雙童。”

(4).舞樂名。《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六·大垂手》:“《樂府解題》曰:‘大垂手、小垂手,皆言舞而垂其手也。’” 南朝 梁 吳均 《大垂手》:“垂手忽迢迢, 飛燕 掌中嬌。” 唐 鮑溶 《範真傳侍禦累有寄因奉酬》之六:“紅袂歌聲起,因君始得聞。黃昏小垂手,與我駐浮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垂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而變化。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動作描述

  1. 字面動作
    指雙手自然下垂的姿勢,常見于站立時的恭敬姿态。例如:
    • “楊重尋聲望去,隻見房間裡還有二人,一個坐在八仙桌旁,另一個站在身旁垂手侍立。”
    • 《三國志》中描述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形容其手臂下垂的體态特征。

二、引申含義

  1. 表示恭敬或順從
    在禮儀場合中,垂手體現對他人的尊重,如《紅樓夢》中“滿席都離了席,俱垂手旁侍”。韓愈詩句“泷吏垂手笑,官何問之愚”也以此動作表達下屬的謙卑。

  2. 形容“容易獲得”
    常與“可得”搭配,表示事物輕而易舉。例如:

    • “獨攜琴劍入長安,垂手功名自不難。”
    • 近代文獻形容太平軍攻占金陵為“垂手而得”,現代用法如“成功需探索,非垂手可得”。

三、特殊用法

  1. 古代樂舞名稱
    作為樂府詩題,如南朝梁吳均的《大垂手》,詩中“垂手忽迢迢,飛燕掌中嬌”描繪舞姿柔美。唐代鮑溶詩句“黃昏小垂手,與我駐浮雲”亦指此舞。

  2. 成語“大垂手”
    原指手臂長而下垂,後引申形容身體瘦長或手臂無力,如“大垂手”發音為dà chuí shǒu。


垂手既有具體動作的描寫,也衍生出恭敬、易得等抽象含義,還在文學與曆史中承載特殊文化意涵。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指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垂手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把手自然地放下。它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10。垂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垂手的字形延續至今。在繁體中,垂手的寫法與簡體一樣。 下面是一些關于垂手的例句: 1. 他發現自己緊張得汗水直冒,不禁将手垂下。 2. 見到偶像,粉絲們通常都會情不自禁地垂手示意敬意。 3. 整個教室安靜得隻能聽到垂手緩緩滑落的聲音。 與垂手相關的組詞有垂手而立、垂手而得等。近義詞包括下垂、放下、放松等,而反義詞則有舉手、擡手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