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肉及其之間的空隙。《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注:“寒飲在胸,不在肌腠,解肌之法,無可用也。” 清 陳夢雷 《抒哀賦》:“援靈樞以示餘兮,指肌腠之所絡。”
“肌腠”是中醫學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肌肉的紋理,相當于肌肉的組織間隙,又稱“肉腠”或“分理”。廣義上可泛指皮膚與肌肉之間的腠理(肌表腠理),是中醫理論中氣血運行和病邪侵入的通道之一。
結構與功能
包含肌肉及其間的空隙,是人體抵禦外邪的屏障之一。若肌腠不固,外邪(如風寒濕)易侵入,引發疾病。
古籍記載
臨床應用
中醫治療時,需根據病邪是否在肌腠選擇療法,如外感表證常用解肌法(如桂枝湯),而病邪在胸則需調整策略。
肌腠既是解剖概念(肌肉紋理與間隙),也是功能概念(防禦外邪的通道),在中醫診斷和治療中有重要指導意義。
肌腠(jī chóu)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肌(jī)和腠(chóu),分别是肌肉和皮膚中的細胞組織。
肌(jī)是肌肉的意思,由“月”和“已”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6畫。
腠(chóu)是皮膚的意思,由“⺊”和“冖”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12畫。
《肌腠》通常用來描述人體肌肉和皮膚之間的細胞組織。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追溯到古代醫學的時期。
在繁體字中,肌腠的寫法依然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肌腠的“肌”字由兩個月字并在一起形成,而“腠”字在上方有一個“⺊”字和一個“茲”字。
例句:
組詞:肌腺、肌肉、腠理。
近義詞:膚肉、真皮。
反義詞:骨骼、内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