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兵法,謂以十敵一則圍殲之,以五敵一則攻擊之。 宋 秦觀 《李陵論》:“古之善用兵者,雖能以寡覆衆,而什圍伍攻之道未嘗忽焉。” 明 詹同 《出獵圖》詩:“什圍伍攻兵法存,發蹤指示知何人。”參見“ 十圍五攻 ”。
“什圍伍攻”是一個源自古代兵法的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軍事對兵力對比的量化标準,雖無具體曆史戰役直接對應,但成為兵法策略的經典理論之一。需注意“什”為多音字,此處讀作“shí”(與“十”通假)。
什圍伍攻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四個字組成。下面将詳細介紹該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什圍伍攻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十個人團團圍住五個人進行攻擊。形容力量懸殊,被迫處于劣勢境地。
什 (shén) - 部首:人,筆畫:9
圍 (wéi) - 部首:囗,筆畫:7
伍 (wǔ) - 部首:人,筆畫:7
攻 (gōng) - 部首:攴,筆畫:7
《什圍伍攻》這個成語源于《史記·牧世》篇。其中描寫了一場古代的戰鬥,十位将軍團團圍住了五位強大的敵将,展開了攻勢。
繁體字為「什圍伍攻」。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攻」字的前面有「⺕」形狀的偏旁,表示打擊、攻擊的意思。
他們什圍伍攻,将敵人團團圍住,迫使其無法脫身。
- 什麼 (shénme):疑問詞,用來詢問事物的名稱或内容
- 圍捕 (wéibǔ):動詞短語,指團團圍住并捕捉
- 五攻一衛 (wǔ gōng yī wèi):名詞組合,形容局勢嚴重不對等,處于被動地位
殊途同歸、蛛絲馬迹、五虎上将、五裡霧中
十面埋伏、包圍點突、以少勝多、突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