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中的《魯頌》、《周頌》、《商頌》,合稱三頌。其中多為貴族祭祀、祈福之樂章。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四》:“但不知 孔子 之所讚歎忘肉, 季劄 之所謂如天之無不覆,如地之無不載者,将謂其聲音耶?抑因聲而想其政治耶?抑聲中之詞義深美,如所謂《三頌》者耶?”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頤志齋叢書》:“譜其所闕《三頌》之譜,而未别為總譜。”
三頌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風”“雅”并列,指《周頌》《魯頌》《商頌》三類祭祀樂歌的合稱。其核心含義如下:
“頌”本義為“形容、贊美”,特指宗廟祭祀時配合舞蹈、音樂的頌神祭祖之歌。東漢經學家鄭玄在《毛詩傳箋》中指出:“頌之言容也,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是其形容也。” “三頌”即三類不同來源的頌詩:
以歌頌祖先功德、祈求神靈福佑為核心,如《周頌·昊天有成命》贊文王受天命,《商頌·長發》追溯商族起源。内容莊重肅穆,體現“美盛德之形容”(《毛詩序》)。
多采用直叙鋪陳的“賦”法,語言簡古凝重,句式整齊但韻律較自由(部分無韻)。《周頌》多短章,《魯頌》《商頌》篇幅較長且富文采。
作為禮樂制度的載體,“三頌”用于宗廟儀式,兼具宗教祭祀與政治教化功能。《禮記·樂記》載:“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強調其溝通神人、鞏固王權的意義。
“三頌”是研究周代禮制、宗教思想及早期詩歌形态的一手史料。清代學者阮元在《揅經室集》中評述:“頌之訓為美盛德者,餘義也;其本義乃形容也。” 其莊重典雅的風格對後世廟堂文學(如漢賦、唐代郊廟歌辭)影響深遠,亦為儒家“詩教”傳統的重要範本。
權威參考來源:
“三頌”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指《周頌》《魯頌》《商頌》三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組成與内容
功能與主題
三頌主要用于宗廟祭祀、祈福等隆重場合,内容以歌頌祖先功德、祈求福佑為主,語言莊重典雅,體現了早期禮樂文化的核心。
曆史背景差異
文學價值
三頌雖以祭祀為核心,但部分篇章如《載芟》《良耜》生動描繪農事場景,為研究古代農業和社會提供了珍貴史料。
三頌作為《詩經》的“頌”體,兼具禮儀功能與曆史文獻價值,其内容差異反映了周代不同諸侯國的文化傳承和政治需求。
阿司匹林呗佛班長軷壇并親不怕朝生宸注出驚雕花都圖惇謹獨行獨斷煩惱障幹急跟步公會官攢歸省合匝河中曲槐铉豁露江南曲交格腳皮銀揭貼矜恃絕調铠馬捆綁困畏雷壇立部流漾祿筭妙想謬越墨暈逆天違衆怒叱抛戈棄甲披味強逼搴撷輕傷親校辁绋鬈須忍辱草人行道爇騰騰生稻生活制度生一搠立肆鱗訟見貼心隙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