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夾竹桃的别名。也叫枸那花。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植上》:“俱那衛,葉如竹,三莖一層,莖端分條如貞桐,花小,類木檞,出 桂州 。” 清 周亮工 《閩小紀·夾竹桃》:“盛傳 閩中 俱那衛,即俱那異,夾竹桃也。”
“俱那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植物學領域,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該詞是夾竹桃的别稱,也寫作“枸那花”。其名稱可能源自音譯或方言演變,常見于古代文獻對植物的描述中。
曆史文獻依據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植上》記載:“俱那衛,葉如竹,三莖一層,莖端分條如貞桐,花小,類木檞,出桂州。”。清代周亮工在《閩小紀》中也提到福建地區将夾竹桃稱為“俱那衛”。
植物特征關聯
名稱中的“葉如竹”與夾竹桃葉片細長似竹葉的特征相符,而“花小”則可能指其花朵形态,符合夾竹桃的實際外觀。
地域與文化背景
該别稱多見于古代桂州(今廣西桂林)及福建地區的方言記載,反映了地方對植物的命名習慣。
“俱那衛”是夾竹桃在古代文獻中的特定名稱,兼具音譯與形态描述特征,主要出現于唐宋至清代的植物學記錄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此稱謂,更多以“夾竹桃”為标準名稱。
《俱那衛》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一起守衛、共同保護”。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團結合作、共同守衛的意義。
《俱那衛》是由四個部首組成的。它的部首分别是“亻”(人),“⺈”(月),“⺁”(丿),“⺆”(宀)。
拆分後的筆畫數目是15畫。具體的筆畫順序是:橫(一),撇(丿),橫(一),撇(丿),橫(一),豎(丨),豎鈎(),橫(一),橫(一),橫(一),豎(丨),橫折(乛),豎鈎(),豎鈎(),豎折(㇀)。
《俱那衛》起源于古代漢字,并在現代仍然保留着其傳統意義。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時候會略微改變一些筆畫的寫法。《俱那衛》在古時候的寫法中,第14畫可以将兩個豎鈎()寫為兩個點(丶),并且第15畫的豎折(㇀)可以寫成橫(一)。
1. 我們要以團結的力量《俱那衛》,共同守衛家園。
2. 隻有大家《俱那衛》、齊心協力,我們才能取得勝利。
組詞方面,《俱那衛》可以和其他漢字組合形成更多的詞彙,如:俱樂部、那兒、保衛、共同等。
近義詞:合作、團結、協力
反義詞:分裂、獨立、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