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欺騙。 宋 王安石 《同昌叔賦雁奴》詩:“偷安與受紿,自古有亡國。” 清 馮桂芬 《續郡志記兵》:“初 鴻章 檄 戈登 攻 崑山 ,及是令折而東,會攻 太倉 ,諸将憤前之受紿,攻之亟。” 清 夏燮 《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 關天培 ﹞因 虎門 之役,水師貪受土規,火藥皆雜以沙土,軍門後發之砲,試輒不中,方知受紿,憤激自刎。”
“受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òu dài,其核心含義為“受欺騙”。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與結構
曆史文獻例證
現代適用性
該詞現今多見于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中,日常交流一般用“受騙”“被蒙蔽”等替代。其古雅色彩適合用于強調曆史語境或增強文言語感。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标注的古典文集或訓诂資料。
受绐(shòu guǐ)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受賄、受賄賂或受賄受練。
受绐的構成部首是“又”和“纟”,分别有2個和3個筆畫。
受绐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法律文獻和經典著作,用來描述接受賄賂或受賄賂的行為。這個詞在現代常用于指責官員或其他人員利用職權或地位牟取私利的不法行為。
受絀是受绐的繁體字寫法。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在古代,受绐的寫法為“受賄”。
1. 他因受绐罪被判刑五年。
2. 那位高官被揭發涉嫌受绐。
貪污受绐、受绐罪、受绐者
受賄、受賂、受賄受賄
廉潔、清廉、公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