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施主的意思、施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施主的解释

[alms giver] 僧道等称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也泛称一般的在家人

详细解释

即檀越。佛道对布施者的敬称。 唐 杜荀鹤 《题江寺禅和》诗:“江寺禪僧似悟禪,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説经文是妄言。” 宋 张元干 《满庭芳》词:“撞著门徒施主,驀然箇,喜捨由他。”《西游记》第五六回:“老者猛抬头……被 三藏 扯住道:‘老施主,千万慈悲,告借一宿。’”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星灯》:“观寺释道亦将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记注,於是夕受香仪,代具纸疏云马,为坛而祭。”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此时余乃战兢而前,至门次,颤声联呼施主。”参见“ 檀越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施主"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称谓,主要从佛教用语演化而来,在现代汉语中仍广泛使用。其核心含义及演变如下:

一、词源与本义

施主(shī zhǔ)源于佛教梵语"檀越"(dānapati)的意译,由"布施"(给予、施舍)与"主"(主体、主人)复合而成,字面意为"施行布施的主人"。

在佛教语境中,特指向僧侣、寺庙或佛法事业捐赠财物、饮食等资源的信众。《汉语大词典》明确指出:"施主,即行布施之主人" ,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佛教语境中的定义

  1. 布施的主体

    指通过物质供养(财施)或精神支持(法施、无畏施)积累功德的信徒。如《金刚经》云:"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 此处"布施者"即施主 。

  2. 僧俗关系的纽带

    僧人常以"施主"尊称供养者,体现"佛法赖僧弘传,僧伽赖施供养"的共生关系。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载:"凡有斋供,须告施主姓名" 。

三、世俗化引申义

随着语言发展,"施主"衍生出两类常见用法:

  1. 敬称陌生人

    在民间(尤其明清小说中),僧道或普通人可用"施主"作为对陌生人的礼貌称呼,类似"阁下"、"先生"。例:《水浒传》第四回:"智深走到铁匠铺前叫道:‘施主,借问一声。’" 。

  2. 慈善行为发起者

    现代汉语中可泛指公益捐赠者,如"这位施主向灾区捐赠百万物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

四、文化内涵

"施主"凝结了佛教"慈悲喜舍"的核心思想,强调施受双方平等互惠。《大智度论》阐释:"施者受者,俱无自性",破除施舍者的优越感 。这一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慈善伦理,成为"仁爱"思想的实践载体。

权威参考: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及佛教经典文本。

网络扩展解释

“施主”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称谓,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定义

  1. 梵语来源
    源自梵文“da^na-pati”,音译为“檀越”或“陀那钵底”,意为“布施的施予者”。
    其中“檀”指布施,“越”在汉译中引申为“通过布施超越生死苦海”。

  2. 基本含义
    指施舍财物给佛寺、僧众,或出资举办法会的在家信众,也泛称与佛教有供养关系的在家人。

二、文化内涵与使用场景

  1. 与“檀越”“斋主”的关联

    • 檀越:强调对佛教文化的贡献,用法更文雅。
    • 斋主:特指供养寺院斋食的信众。
      现代语境中,三者常与“功德主”等称谓混用,均指向对三宝(佛、法、僧)的供养者。
  2. 佛教经典中的要求
    《长阿含经》提到,施主需以“身、口、意三业行慈,适时布施,不阻他人行善”。

三、施主的功德意义

佛教认为施主通过布施可获五种福报:

  1. 声名远播,受人赞叹;
  2. 身处大众中无畏惧;
  3. 得众人敬仰;
  4. 命终后升天或转世为人中尊贵者;
  5. 智慧超群,断除烦恼。

四、现代应用

现今寺院中,“施主”仍用于尊称提供供养者,但日常语境也常以幽默或通俗方式泛称陌生人,弱化了宗教色彩。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佛教经典《善生经》或寺院碑刻记载的供养事迹。

别人正在浏览...

陂险襞积避时波澜超进陈力列出口入耳次骨盗诈的溜扑碌登哥殿脚女断木蹲踏轭束反语藩垣焚燔蜂飞干霄耕田歌贡荐滚白水好缺胡孙藤江水建业嘄蟧极地借交鸡皮迹行极选抗横连霖联络领旗荔挺笼豢龙牵迈种门闑面伤冥器拟法轻假亲豫焭焭齐天洪福曲阁森卫上风生黎饰边枢户暑门岁殚琐杂缃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