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ms giver] 僧道等称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也泛称一般的在家人
即檀越。佛道对布施者的敬称。 唐 杜荀鹤 《题江寺禅和》诗:“江寺禪僧似悟禪,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説经文是妄言。” 宋 张元干 《满庭芳》词:“撞著门徒施主,驀然箇,喜捨由他。”《西游记》第五六回:“老者猛抬头……被 三藏 扯住道:‘老施主,千万慈悲,告借一宿。’”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星灯》:“观寺释道亦将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记注,於是夕受香仪,代具纸疏云马,为坛而祭。”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此时余乃战兢而前,至门次,颤声联呼施主。”参见“ 檀越 ”。
“施主”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称谓,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梵语来源
源自梵文“da^na-pati”,音译为“檀越”或“陀那钵底”,意为“布施的施予者”。
其中“檀”指布施,“越”在汉译中引申为“通过布施超越生死苦海”。
基本含义
指施舍财物给佛寺、僧众,或出资举办法会的在家信众,也泛称与佛教有供养关系的在家人。
与“檀越”“斋主”的关联
佛教经典中的要求
《长阿含经》提到,施主需以“身、口、意三业行慈,适时布施,不阻他人行善”。
佛教认为施主通过布施可获五种福报:
现今寺院中,“施主”仍用于尊称提供供养者,但日常语境也常以幽默或通俗方式泛称陌生人,弱化了宗教色彩。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佛教经典《善生经》或寺院碑刻记载的供养事迹。
施主在汉语中通常用来称呼别人,特指寺庙里面的信徒或向*********佛前供施与捐助的人。此外,施主还可以泛指向人提供帮助或施舍的人。
施主共拆分为两个部首,左边为"方"部,右边为"攴"部。总共有8笔。
施主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地》篇:“请天善施,施主以断肠。”意思是天地慷慨施舍,愿为施舍者付出一切。
施主的繁体字为「施主」,与简体字相同。
古字形在古时候的写法为「施⿰亻⿰攵目」,其中的"目"部表示施主的善心。
1. 这位施主心地善良,经常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2. 感谢这位慷慨的施主,我们得以完成这个慈善项目。
1. 施舍: 以善意给予他人物品或金钱。
2. 施粥: 免费提供粥食给需要的人。
3. 施恩: 对别人行善,帮助他人。
1. 慈善家:慷慨施舍的人。
2. 慷慨人:心胸宽广,乐于助人的人。
1. 受助者:接受帮助的人。
2. 乞丐:乞讨生活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