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解释

[lose at sunrise and gain at sunset]比喻在这个时候丧失机会或失败了,在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

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详细解释

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后汉书·冯异传》:“﹝ 光武帝 ﹞璽书劳 异 曰:‘ 赤眉 破平,士卒劳苦,始虽垂翅 回谿 ,终能奋翼 黽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南史·何敬容传》:“少戢言於众口,微自救於竹帛,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但是失之东隅,还可以收之桑榆,亡羊补牢,还未为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面释义

二、引申义与核心内涵 该成语的核心含义在于阐述一种得失转换、祸福相依的辩证关系:

  1. 得失平衡观: 强调人生或事物发展中,一时的损失未必是最终的结局,可能在另一时间、另一领域或通过其他方式得到弥补或获得更大的收获。
  2. 时空转换观: 体现了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变化(从早到晚)和空间维度上的转换(从此处到彼处),说明得失并非固定不变。
  3. 劝慰与激励: 常用于劝慰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或损失而灰心丧气,应放眼长远,保持信心和努力,相信未来会有转机或收获。
  4. 机遇与补偿: 暗示在某个方面的失败或损失,可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或机遇,最终达到平衡或超越。

三、出处与典故 此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记载东汉开国名将冯异的事迹:光武帝刘秀在表彰冯异的诏书中说:“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指冯异虽然在回溪之战(东隅)一度失利受挫,但最终在黾池之战(桑榆)取得了胜利,挽回了局面。这个典故生动地诠释了成语的含义。

四、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广泛用于: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商务印书馆. (权威释义收录)
  2.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1986-1993).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详细释义及出处考证) [可查询汉典网(zdic.net)相关条目]
  3.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释义. 国学大师. (guoxuedashi.com) (提供古籍出处及白话解释)
  4. 范晔. (南朝宋). 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 (原始典故出处) [可查阅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等古籍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释义

“东隅”指东方日出之处,代指早晨;“桑榆”指日落时余光照在桑树、榆树间,代指傍晚。成语原意为“早晨失去的,傍晚又得到了”,现多比喻在某一方面失利或失败,却在另一方面获得补偿或成功,强调得失的辩证关系。


二、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东汉初年,刘秀派大将冯异征讨赤眉军。冯异初战失利,但最终用计反败为胜。刘秀在诏书中称赞他:“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注:部分资料误引《淮南子》,但主流权威文献均以《后汉书》为源。)


三、用法与引申

  1. 语境:多用于鼓励人在逆境中保持希望,或说明事物得失的转化。
  2. 哲理:体现“祸福相依”的辩证思想,如《人民日报》引用时强调“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3. 语法:复句式结构,可作分句或独立引用,含褒义。

四、示例


五、常见误读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现代应用或具体典故细节,可查阅《后汉书》原文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便条碧纱幮参据肠液畅月衬施迟佪存纪存折锉荐电游嘟哝铎辰恩厚放徙费才扶携杆棒赣娄公国工农兵方向衮实无阙鹤岑黑潭谏官降仰监军极打劫余敬小慎微佶屈机勇眷赉懒洋洋里谈巷议流行坎止笼灯鸾步麦垄买誉茅岭民屯盘螭片楮倾没清扬齐齐整整三人成虎删节号省瘦社员实科史谈帨鞶宿着汤炭摊还特价相知恨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