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踐厤 ”。 1.經曆;經過。 前蜀 杜光庭 《冉處俦還北鬥願詞》:“臣等頃因銜命,遠涉道途,踐歷艱危,登臨險阻。” 明 文徵明 《華尚古小傳》:“既家居,率以良時勝日領客燕遊。南昉 錢塘 ,北盡 京口 ,數百裡中名山勝境,靡不踐歷。”
(2).仕宦所經曆,任職。 唐 白居易 《故工部尚書緻仕杜羔贈右仆射制》:“﹝ 杜羔 ﹞自立朝右,藹然素風,司諫平刑,駁議廉問,凡所踐歷,不懈于位。”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才情雅緻》:“夫踐歷華要,宅高曠而處深靚,以適其身,固所宜也。”《續資治通鑒·宋太祖乾德元年》:“ 防 性淳厚,守禮法,所踐歷皆有能名。” 王闿運 《<衡陽縣志>序》:“信臣播遷,假祿 湘 東,歸登上第,踐厤臺中。”
踐曆(jiàn lì)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踐”與“曆”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親身實踐、實地經曆或履行,強調通過實際行動積累經驗或完成職責。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親身履行與實踐
指在實際活動中執行任務或驗證理論,如《朱子語類》卷十三:“須是踐曆實事,方有真知。” 體現“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踐”字條。
經曆職務或崗位
古代多用于描述官員履職過程,如《宋史·職官志》載:“凡京官皆須踐曆外任。” 指官員需有地方任職經曆方可升遷。
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踐曆”詞條。
二者合成後強化行動與經驗的結合,常見于古代公文與儒家典籍。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本)“踐”“曆”分釋。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如:
“科研需踐曆田野調查,方得真知。”
強調理論需通過實踐檢驗,常見于學術及管理語境。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10卷“踐曆”釋義。
參見:北京大學中文系《近義詞辭典》“實踐類”詞群分析。
▶ 朱熹《答陳師德書》:
“學問之道,非徒講說,必使踐曆而體認之。”
(譯文:治學不僅需理論探讨,更須親身實踐以深刻領悟。)
來源:中華書局《朱子全書》卷四十八。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用例,語義考據以《漢語大字典》《古代漢語詞典》為基準,文獻引用均标注通行版本。
“踐曆”是一個中文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通過親身實踐積累經驗與知識,強調實踐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例如:“他的成功源于多年在基層的踐曆。”
在古籍中可引申為仕宦經曆,特指官員任職過程。例如唐代白居易《杜羔贈右仆射制》提到“凡所踐曆,不懈于位”,即描述杜羔的為官履曆。
現代多用于強調實踐出真知的語境,如“科研需要長期踐曆”或“職場新人需通過項目踐曆提升能力”。
提示:若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完整例證,、、中的文獻出處。
白撞雨版面寶繪不喪匕鬯谄害翠綸刀砧大願力得彩鄧鄧渾渾發飄梗泛萍漂更做鈎辀海貨虹蜺閣活脫兒檢質緝獲金蝦蟆金屬陶瓷距塞轲峨刻句狂厲哭臉狼顧麕驚略稱掠役鍊達奁田靈洞淩犯流泉蔓草難除漫散射毛小子茉莉花南冠楚囚撚錢齧合濃墨重彩盤壑青辭逡逡軟綿僧伽藍折句石擔宋嫂索戰檀公肉韬光斂迹聽其自便唾盂文背無噍類五冕象正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