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时制的意思、时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时制的解释

(1).指时节和制度。《诗·鄘风·定之方中序》:“ 文公 徙居 楚丘 ,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説之,国家殷富焉。” 孔颖达 疏:“既得其时节,又得其制度。”

(2).指当时的制度。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一节:“他若 郑 人游於乡校,以詆毁时政,时制毫不禁之。”

(3).时令;季节。《孙子·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俞樾 《俞楼杂纂·著书馀料·<孙子·计篇>》:“时制,当读为时节。‘节’与‘制’一声之转。《国语·晋语》:‘夫祀,国之大节也。’ 韦 注:‘节,制也。’是其义亦相通。”

(4).谓送终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 孙希旦 集解:“岁制者,谓送死之具,於每岁有所制也;时制,於每时有所制也;月制,於每月有所制也。六十已衰,始制为送死之具;至七十、八十,而所制弥备;至九十,又於所制者曰脩也。”后以“时制”借指七十岁。《周书·儒林传·沉重》:“ 建德 末, 重 自以入朝既久,且年过时制,表请还 梁 。”

(5).当代流行的文章体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古文公式》:“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时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时制"是一个复合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体系,需分层次解析:

一、时间制度的基本含义 指人类社会对时间的划分规则,包含历法体系与时间计量标准。中国古代采用阴阳合历,《尚书·尧典》记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形成以二十四节气为基准的农历系统。现代国际通行的格里高利历(公历)则是1582年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行。

二、语言学中的时态系统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时制(tense)特指动词表示的时间概念。王力在《汉语语法史》中指出,古汉语通过时间副词(如"昔者""今")而非动词变形表达时态,这与印欧语系的屈折变化形成对比。现代汉语学界普遍认为"了""着""过"属于体标记(aspect),严格意义上不构成时制范畴。

三、历法制度的演变脉络

  1. 夏商时期:以观测大火星(心宿二)确定农时,《夏小正》载有物候历法雏形
  2. 秦汉时期: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体系
  3. 元代郭守敬:编制《授时历》,确立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行公历完全一致
  4. 当代标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负责发布北京时间(UTC+8)

权威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时制”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古籍和现代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1. 时节与制度结合
    指顺应自然节律制定的社会规范。如《诗经》提到周文公迁都时“得其时制”,即兼顾季节规律与建筑制度。

  2. 当代制度
    特指某一时期的政治或社会规则。如清代陈天华著作中提及“时制毫不禁之”,即批评当时制度缺陷。

二、引申含义

  1. 时令与季节
    《孙子兵法》中将“时制”与阴阳、寒暑并列,指自然季节变化对军事的影响。

  2. 丧葬礼仪
    古代礼仪中特指为年长者准备丧葬用品的周期。《礼记》记载“七十时制”,即七十岁后需每季度添置送终之物。

三、相关扩展

四、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历史讨论中。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避免与单纯的时间制度混淆。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3、4、6、7、8、9的内容,完整文献可查阅相关古籍及词典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八洞拜识悲抑别柎裨海蔽日干云材德厕溷禅河禅榻襜褕斥然触媒赐复戴渊剑地坼鼎铏顶针绪麻二女方釳返炤沸闹丰蔀俯步附托干泽构橑翰林子墨赫斯之威鹤觜锄后来者居上花押印回合护镜骄儿家长靠天田口钱侉大宽贳雷纹恋滞罗纹砚鹿浅卖官贩爵偏国疲堕凭说牵引青词却罢三三四四沈氛升阻比熟荣弹射叨陪亡民销复小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