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时节和制度。《诗·鄘风·定之方中序》:“ 文公 徙居 楚丘 ,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説之,国家殷富焉。” 孔颖达 疏:“既得其时节,又得其制度。”
(2).指当时的制度。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一节:“他若 郑 人游於乡校,以詆毁时政,时制毫不禁之。”
(3).时令;季节。《孙子·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俞樾 《俞楼杂纂·著书馀料·<孙子·计篇>》:“时制,当读为时节。‘节’与‘制’一声之转。《国语·晋语》:‘夫祀,国之大节也。’ 韦 注:‘节,制也。’是其义亦相通。”
(4).谓送终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 孙希旦 集解:“岁制者,谓送死之具,於每岁有所制也;时制,於每时有所制也;月制,於每月有所制也。六十已衰,始制为送死之具;至七十、八十,而所制弥备;至九十,又於所制者曰脩也。”后以“时制”借指七十岁。《周书·儒林传·沉重》:“ 建德 末, 重 自以入朝既久,且年过时制,表请还 梁 。”
(5).当代流行的文章体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古文公式》:“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时制。”
“时制”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古籍和现代词典的详细解释:
时节与制度结合
指顺应自然节律制定的社会规范。如《诗经》提到周文公迁都时“得其时制”,即兼顾季节规律与建筑制度。
当代制度
特指某一时期的政治或社会规则。如清代陈天华著作中提及“时制毫不禁之”,即批评当时制度缺陷。
时令与季节
《孙子兵法》中将“时制”与阴阳、寒暑并列,指自然季节变化对军事的影响。
丧葬礼仪
古代礼仪中特指为年长者准备丧葬用品的周期。《礼记》记载“七十时制”,即七十岁后需每季度添置送终之物。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历史讨论中。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避免与单纯的时间制度混淆。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3、4、6、7、8、9的内容,完整文献可查阅相关古籍及词典条目。)
时制是指语言中用来表示动词所发生的时间的一种语法形式。它可以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示动作的时态、完成程度和可能性等。在汉语中,时制主要包括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时制的部首是日(rì),笔画数量为10画。
时制的字源于古代汉字,其很早就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意为“日的循环”或“时间的经过”。在繁体字中,时制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时制通常以更形象的方式呈现。例如,甲骨文中的时制字形为一条含有十字形“日”字的曲线,而金文中的时制字形则更接近现代字形。
1. 我昨天去了图书馆。这句话中的“去”是表示过去时的时制。
2. 我正在读书。这句话中的“正在读”是表示现在时的时制。
3. 明天我将会见他。这句话中的“将会见”是表示将来时的时制。
组词:时光、时代、时钟
近义词:时态、动词时态
反义词:无时制、无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