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傩的意思、大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傩的解釋

歲末禳祭,以驅除瘟疫。《呂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高誘 注:“大儺,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 漢 張衡 《東京賦》:“爾乃卒歲大儺,毆除羣厲。”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二:“今歲暮大儺,謂之逐疫是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大傩”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古代儀式和現代引申義兩方面綜合解釋:

一、古代祭祀儀式

  1. 基本定義
    “大傩”讀作dà nuó,是古代中國在歲末(臘月)舉行的一種驅疫禳災的祭祀活動,通過擊鼓、舞蹈、佩戴面具等形式驅逐疫鬼,祈求平安。

  2. 曆史背景
    起源于秦漢時期,宮廷與民間均有相關儀式。例如,漢代宮廷會召集百餘名童子扮演“伥子”,由中黃門官員裝扮成方相氏及十二神獸,以誇張的表演驅逐邪祟,稱為“逐疫”。

  3. 文獻記載
    《呂氏春秋·季冬》提到“命有司大傩旁磔”,《東京賦》中也有“卒歲大儺,毆除羣厲”的描述,印證其作為官方儀式的地位。


二、現代引申含義

  1. 形容行為異常
    現代語境中,“大傩”可比喻人言行荒唐、怪異,超出常理。例如:“他的舉止太大傩了,令人費解”。

  2. 文化延伸
    這一用法源于傩戲表演中誇張的面具和動作,逐漸演變為對非常态行為的隱喻。


三、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地域性差異,可參考《續漢書志》《呂氏春秋》等古籍記載,或查閱傩文化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傩(dà nuó)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大”和“傩”。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大”字的部首是“大”字頭,由一橫一豎兩筆組成,總共兩筆。 - “傩”字的部首是“亻”字頭,表示人,由一豎一橫一撇一點一折共六筆,再加上右邊的“匕”字冠部。 【來源】 “大傩”一詞源自中國傳統的民俗藝術形式之一——陝西傩戲。傩戲是中國古老的一種表演形式,具有神秘、宗教和娛樂等多重意義。它起源于古代對惡鬼驅逐的儀式,後來逐漸融入俗化的戲劇表演中。 【繁體】 “大傩”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大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傩這個字使用的是篆書或隸書風格來書寫。具體的樣式可能隨着不同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例句】 - 傩戲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項民間藝術。 - 我們去看大傩的表演吧,聽說非常精彩! 【組詞】 - 傩戲 (nuó xì):指陝西的民俗戲劇表演形式。 - 儺戲 (nuó xì):同樣指陝西的民俗戲劇表演形式。 【近義詞】 - 驅鬼儀式 - 神秘表演 【反義詞】 - 正統戲劇 - 平凡演出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