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格的意思、交格的詳細解釋
交格的解釋
謂抗拒。《公羊傳·莊公三十一年》“ 齊 ,大國也,曷為親來獻戎捷” 漢 何休 注:“古者方伯征伐不道,諸侯交格而戰者,誅絶其國,獻捷於王者。” 徐彥 疏:“格,猶距也。謂與交戰而距王。今人謂不順之處為格化之類。”
詞語分解
- 交的解釋 交 ā 付托,付給:交活兒。交卷。交差。 相錯,接合:交點。交界。交錯。交相。交輝。交響樂。 互相來往聯繫:交流。交易。交涉。 與人相友好:交朋友。交契。 一齊,同時:交并。交作。風雨交加。 兩性和合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
專業解析
"交格"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語法術語,主要用于古代漢語語法分析領域。它指的是一種特殊的語法結構或用法,其核心含義如下:
-
定義與核心概念:
"交格"指在句子中,一個名詞性成分(通常是代詞或名詞)同時承擔兩種語法角色。它既是前面動詞的賓語,又是後面動詞(或動詞性結構)的主語。這種結構使得該名詞處于兩個語法成分的交彙點上,故名"交格"。這類似于現代漢語語法中的"兼語式"或"遞系式",是使令、命名、稱謂等意義句子的典型結構。
-
語法功能與特點:
- 雙重身份: 交格成分的核心特征是其雙重語法身份。例如在古漢語句子"使之将兵"(讓他率領軍隊)中,"之"既是動詞"使"的賓語(使誰?使之),又是動詞"将"的主語(誰将兵?之将兵)。"之"即為交格成分。
- 動詞關聯: 交格結構通常涉及兩個動詞(或動詞短語),第一個動詞常為使令動詞(如:使、令、命、遣)、稱謂動詞(如:謂、名、稱)或表示存在的"有"等。第二個動詞(或形容詞)則說明交格成分發出的動作或狀态。
- 句法位置: 交格成分位于兩個動詞之間,構成"V1 + N + V2"的結構。
-
與相關術語的關聯:
"交格"這一術語在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中較少使用,更常見的術語是"兼語"。其描述的現象與西方語言學中的"賓格-主格"轉換或某些語言中的"使動用法"有相通之處,但主要是基于漢語自身語法特點提出的概念。
-
學術背景:
該術語多見于一些傳統的或特定流派的漢語語法著作中,用于細緻分析古漢語句法結構。現代主流的漢語語法體系(如基于結構主義或功能主義的體系)通常采用"兼語短語"、"兼語句"或"遞系結構"來描述這種語言現象。
參考來源:
- 楊伯峻, 何樂士. (1992). 《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修訂本). 語文出版社. (該書在分析古漢語句法結構時,可能會使用或提及類似"交格"的概念來分析使令句等)。
- 王力. (1980). 《漢語史稿》(中冊 語法發展). 中華書局. (王力先生在漢語語法史研究中,對兼語式有深入論述,其分析對象即包含"交格"所指的現象)。
- 部分古代漢語教材或語法專著在講解特殊句式時,可能會沿用或解釋"交格"這一傳統術語。
- 《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在相關詞條(如涉及古漢語語法的詞條)的釋義中,有時會引用包含此類術語的語法分析作為書證或解釋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交格”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釋,主要分為兩種釋義:
一、現代漢語中的成語釋義(常用)
發音:jiāo gé
基本含義:描述事物相互交織、交叉、交錯的複雜狀态,強調不同要素混雜後形成的混亂或錯綜關系。
使用場景:
- 形容社會現象或人際關系的複雜性,如“社會利益交格,矛盾叢生”。
- 用于藝術作品或故事情節中,表達人物關系或線索的錯綜交織。
二、古典文獻中的古義(較少用)
釋義:指“抗拒、交戰”,源自《公羊傳》及漢代何休的注解,如“諸侯交格而戰者,誅絕其國”。此用法中“格”通“距”(抵抗),常見于描述古代諸侯間的軍事對抗。
- 現代常用義:強調事物交織的複雜性(高權威性來源支持)。
- 古典特殊義:表抗拒或交戰(多見于古籍注釋,需結合具體語境)。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典用法,建議查閱《公羊傳》及漢代注疏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捱捱兒拔城敗興而歸倍反碑珓兒本裡邊萌鼻鈎兵目滗取充茂出服初淺存政道像動蕩不定東籬樂府罰贖蜚變功績光環扢蒂國務委員和民荒茀黃梅天溷稱皦皦驕豎景語禁制品急智抉目胥門苦果離局林寒洞肅臨篇龍幰賣租馬解麽波庖娲砰礚氣結汔再汔四全争羣體飾價施敬雙歌蒜泥塌橘桃浪滔漫踢蕩偷活屠販違才緯世限劑